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故宮北院細說「端陽時節」 院藏清代歷史文物珍品超應景

2024/06/10 05:30

《清黃鉞畫春臺熙皋》冊裡繪有〈江渡招龍〉,題字「天中令節弔孤忠。破浪龍舟互逞雄。競渡江心沿習俗。綵旗畫鷁趨薰風。」(故宮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今(10)日是端午節,除了歡喜度過3天連假之外,關於端午節的很多傳說典故以及習俗,其實非常有趣,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不少與端午節相關的文物,於最新推出的特展「端陽時節」中,透過古籍文獻讓民眾認識端午節由來,同時展出應景的圖畫和器物,展現古時節令的風雅趣味。

策展人故宮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賴玉玲表示,「端午」原是指五月開端的「端五」,起源夏、商、周朝的夏至節,主要意義在於避邪驅疫,並配合節氣、節儀和節物,而有五月節、重五節、天中節、午日節、端陽節、菖蒲節、浴蘭節、龍舟節、粽子節等別稱。

〈清 銅胎畫琺瑯花草五毒盒〉粉藍色蓋面上繪有蠍、蛇、蜈蚣、蟾蜍、蜘蛛五毒,就是呼應端午趨五毒的習俗。(故宮提供)

為何5月要避邪驅疫呢?原來5月端午是太陽在天空最當中位置的一天,天氣特別酷熱而被視為毒月、惡日。古人認為夏季是時序進入陽氣外散,濕熱深重,也是蛇蟲橫行,疫病容易流行的季節,因此,仲夏5月是「百毒月」,祛邪防疫成為重要行事。代表展件〈清 銅胎畫琺瑯花草五毒盒〉,粉藍色的蓋面上繪有由粉、黃、藍、綠構成的幾何稜格紋,以及蠍、蛇、蜈蚣、蟾蜍、蜘蛛五毒圖案,就是呼應端午趨五毒的習俗。

趁端午連假最後一天到故宮北院,欣賞〈元人天中佳景〉,畫中花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5月花卉,盤中擺設粽子、荔枝、石榴等。(故宮提供)

還有一件一定要仔細端詳的展品,就是〈元人天中佳景〉圖,沒有作者款印,畫題「天中佳景」的「天中」就是端午節。畫中花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5月花卉,盤中則擺設粽子、荔枝、石榴等,幅上方另見道教的靈符四道以及鍾馗畫像。符咒自黃帝時代起,即被視為驅鬼的工具。北宋神宗年間,已出現印製鍾馗畫像的記載,不過,鍾馗圖像由歲朝除祟演變為端節迎福,卻是遲至明朝中葉時期的事,因此,有一推估,〈元人天中佳景〉的作者應不會早於明朝。

〈元人天中佳景〉畫中可見花卉枝梢繫著精緻香囊。(故宮提供)趁端午連假到故宮北院可以親手學習製作畫中的祈福攘災掛飾,可說是最應景的活動。(故宮提供)

這幅畫中還可見花卉枝梢繫著精緻香囊,故宮北院特別在今天端午節辦理「佳景掛天中」手作活動,利用畫中元素,設計象徵祈福攘災一整年的手作掛飾,參觀民眾皆可於正館B1兒童學藝中心休憩區,憑當日門票免費兌換材料,隨到隨做,不需事先報名。

划龍舟的習俗,於〈清 象牙仙工船〉也可見一斑,精緻刻劃的龍舟,可見極致工藝之美。(故宮提供)清 象牙仙工船〉收納於日本蒔繪漆盒中,美不勝收。(故宮提供)

當然,端午節必看的划龍舟,代表展件〈清 象牙仙工船〉就是象牙雕製的端陽陳設,可別小看這長5.0x高3.6公分的小小文物,全器用多塊小象牙磋製而成,舟身呈昂首龍形,船艙為3層樓閣,艙門窗還可開闔自如;船身左右各配有8槳,甲板上還雕有欄杆、牌樓、迴廊等細節,船上共插飾16面三角旗幟、1頂傘蓋,展現精美細膩的雕工;龍舟收納於1個日本蒔繪漆盒中。

至於端午節為何吃粽子、祭屈原?從此次展示的圖書文獻中也可略知一二。故宮院藏《四庫全書》文淵閣本中,梁吳均(469-520)撰〈續齊諧記〉志怪小說集裡,最早將屈原和端午聯繫起來,但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唐徐堅等奉敕撰〈初學記〉,則收錄有被視為最早端午記事的西晉《風土記》,其中提及:「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筒粽」,可知用竹葉包成角狀的黍粽或用竹筒燒煮的筒粽,在西晉時期已是端午應景的食物。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