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龍應台怎麼看社造

2012/03/28 06:00

曾旭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前任理事長)

龍應台展開下鄉之旅,也發表了一些與社區有關的看法。因此,我們特別關心未來文化部在社區營造方面的政策走向。

從龍應台過去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她重視公民社會的發展,強調「文化是公民社會的基礎」。這觀點與社區營造者的主張基本一致,不論是在17年前最初喊出「社區總體營造」概念時強調「賦權」予民,決策由下而上;或者後來提出「文化公民權」訴諸普遍性的權利,社區營造者始終強調自己是在作紮根的工作,紮公民社會的根。此次,龍應台也強調文化公民權的概念,並具體主張以村為單位來加以強化。

其次,龍應台也主張文化政策應該是「一套整合的機制」,要以文化為核心思維去檢驗政府機器,讓各部會的政策都能有文化思維。這與社區營造強調「總體」的概念相近,多年前文建會提出「行政社造化」,2004年底更透過「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具體促成8個部會將社區營造納入其特定業務中。就政策而言,社區營造與永續發展是近年來少數能貫串不同部會,且歷經藍綠執政還能持續存在的政策基調,而社區營造又比永續發展早。

此次下鄉龍應台也說,文建會過去在社區營造有不錯的成果,但文化部成立之後,如何讓社區營造成為最重要的政策是一挑戰。動人的辭藻、有力的願景,顯見她仍期望追求文化部在政策上的高度。但執政不能停留在言辭字句上,如何籌劃具體的作法,找到下腳處才是考驗的開始而已。

因此,我們將審慎地關注這位新主委將如何落實「以村為單位強化文化公民權」的論點。在社區生活中,行使文化公民權的憑藉與表現是什麼?在城市與鄉村的社區有何不同?龍應台曾說:「只有參與,可以凝聚社區意識,可以產生文化認同。」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參與什麼?如何參與才能真正凝聚社區意識?最終又將產生什麼樣的文化認同?在政策上要怎麼做才足以有效地促進但又不至於過度干預呢?

龍應台強調未來要讓社區營造成為最重要的政策,不知道她的同仁是否已讓她了解到社區營造政策曾經跨部會地發揮「政策整合」的作用?即使在文化部內部,未來如何讓各司的業務主軸都能納社造的理念,其實需要有創意且有毅力的行政操作。因此,龍應台的挑戰不在外部而在內部,不只在於內部長官的壓力,更在於如何善用內部資源,端出具體政策來催生文化公民。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