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旅遊】〈世界城市容顏特寫 - 倫敦(London)3-1〉蛻變倫敦 浴火重生

2012/08/06 06:00

白廳莊嚴威武的騎兵。

撰文˙攝影/易驤

白金漢宮是皇室在倫敦辦公的地方。

站在倫敦布丁巷的大火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前,是探索倫敦一個不錯的起點,它代表倫敦曾經歷的災難,卻也是倫敦擺脫過去、打造現代化城市的基礎,開展大英帝國的恢宏氣勢的轉捩點,內行的人到倫敦一定要來這裡打個卡。

西敏寺最新整修完成的哥德式鐘樓與倫敦巴士。

◎17世紀市容 雜亂無章

倫敦大火紀念柱是一根高度近49公尺的巨柱。

17世紀的倫敦市仍是以木造建築為主的中世紀都會,市區雜亂無章,衛生問題日益嚴重,因為燒煤,空氣中煙塵瀰漫,當時重要作家艾佛林《英格蘭的特色》書中描述:「居民呼吸的盡是污濁的濃重的霧狀空氣,空氣中夾雜著滿是煤灰的污穢蒸氣,使他們生活暴露在種種不便與不快中。」當時倫敦主要道路鋪上碎石,小巷弄仍是泥地,只要一下雨就形成泥濘不堪的沼澤地,路上到處都是垃圾,靠雨水沖進泰晤士河,如果在無雨的夏季,整座城市簡直臭氣沖天……。

英國勢力在世界歷史的舞台上逐漸嶄露頭角,國內也正面臨一個大時代的轉變,政治與宗教都充滿對立與血腥衝突,內戰不時大規模爆發,天災人禍交迫,倫敦市區的環境更加惡化,1666年連續高溫乾旱,9月2日布丁巷的一家麵包店,可能爐火未注意,清晨開始燒了起來,在風勢助長下,連燒3天3夜,超過13,000多棟房屋被燒燬,包括倫敦精神象徵之一聖保羅大教堂也付之一炬,發展超過1,000年的倫敦,大部分地區幾天之內變成焦黑廢墟。

◎毀滅性火災 啟動都更

看似一場毀滅性的大災難,實際上卻是給倫敦擺脫傳統包袱的絕佳契機,這一把火把混亂的倫敦送進歷史灰燼,倫敦市區形成一個空蕩蕩的建築工地,得以有計畫地都市更新,在皇家學院重要成員主導,結合美學和理性重新打造符合時代的新都會,從巴黎和羅馬考察而得的當時現代風格,房子有垂直的牆壁,沿著街道線排列。

新倫敦在精確丈量規畫下,以前所未有的格局迅速重建,幾何格線的寬廣街道取代中世紀擁擠的街道巷弄,聖保羅大教堂、西敏寺等重要精神象徵陸續復建整修,撫慰彷彿經歷人間煉獄的英倫群眾,在大火過後的幾十年間,倫敦宛如浴火鳳凰,發展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迎接後續的工業革命,倫敦再造為大英帝國奠定難以撼動的重要基礎。

當時的國王查理二世希望用一根柱子紀念倫敦大火,於是負責倫敦重建的靈魂人物雷恩(Christopher Wren)和胡克(Robert Hooke),在布丁巷原本起火的烘焙店附近建了仿希臘多立克式高度近49公尺的巨柱,底座四周雕刻敘述大火和重建的故事,留下倫敦浴火重生邁向輝煌的印記。

見證榮光 聖保羅大教堂

宗教伴隨英國歷史發展,無法單獨抽離,源於對神明的信仰,人們總是將主要資源投注在宗教建築,使宗教建築得以集建築美學之大成,藝術價值往往成為傳世地標,有形無形都是崇拜者心中的聖殿,倫敦市區的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長期以來作為英國國教信仰中心,大抵也是這樣的地位。

羅馬時代曾經統治英倫諸島,帶來基督信仰,聖保羅大教堂最早的建築要追溯到6世紀,經過上千年發展改建,中世紀受歐陸建築影響,變成哥德式教堂,原本已部分毀壞,到1666年受倫敦大火波及燒燬得以「砍掉重練」,由負責倫敦重建的總工程師雷恩操刀設計,從1675年起花了45年才完工。雷恩傾注畢生之力,打造聖保羅大教堂成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既雄偉又氣派,聖保羅大教堂終於再展風華,留下倫敦古典主義建築的紀念碑。

《倫敦的崛起》一書對雷恩打造聖保羅大教堂有詳細的紀錄,雷恩設計的圓頂主體靈感來自羅馬聖彼得教堂,圓頂直徑約34公尺,是僅次於羅馬聖保羅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一直到1962年,都是倫敦最高的建築,至今仍是倫敦天際線上最耀眼而優雅的線條。1981年查爾斯王子和昔日王妃黛安娜的婚禮就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

聖保羅教堂莊嚴神聖,卻也相當入世,且與時俱進,參觀門票可以在網路上購買,預約參觀日期,網站上有每天活動的細節,教堂推出的紀念品、書籍等,還可以從網路上訂購,連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式都可以直接下單。

歷史遺產 西敏寺

極受英國人愛戴的戴安娜王妃,婚禮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沒想到1997年在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就在艾爾頓.強(Elton John) 演唱《風中之燭》(Candle in the wind)的歌聲中, 英人依依不捨與被譽為「英倫玫瑰」的戴安娜永別。

104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未能到教廷朝聖,教皇建議他興建一座修道院以示贖罪,愛德華一世選擇倫敦西區一座10世紀的舊教堂,重新以石材整建,用來紀念聖徒保羅,就是西敏寺。跟據記載,西敏寺1065年12月28日完工,愛德華一世卻因重病而無法主持啟用儀式,一週後就去世了,只能埋骨於此。

1066年哈洛德二世成為第一個在西敏寺加冕的國王,當年底法國的諾曼公爵「征服者」威廉自立為王,模仿800年羅馬聖彼德大教堂為查理曼大帝加冕典禮,把西敏寺的地位推上國際舞台,建築設計也集各國之大成,之後逾40位英國君王在西敏寺加冕,包括剛歡慶登基60週年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

西敏寺未受倫敦大火所燬,仍保留中世紀哥德式建築式樣,最華麗的部分是亨利七世禮拜堂。西敏寺曾荒廢一段時間,倫敦大火過後請總工程師雷恩負責整建,外觀大致在當時完成。

西敏寺既是英國君王登基加冕之地,更是大英帝國精英安息長眠的處所,總數超過3,300人葬於西敏寺,例如達爾文、牛頓、狄更斯、邱吉爾等,可說是英國歷史濃縮精華版,「詩人之隅」、「亨利七世禮拜堂」都是著名景點。重要的歷史意義,於1987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衛兵交接 白金漢宮

大火終結倫敦中世紀以來不斷堆疊的混亂市容,倫敦現今許多代表大英帝國的指標性建築,都是在大火之後肇建傳世,例如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這棟建築在大火之後首建。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成為英國皇室正式宮寢,至今仍是如此,而白金漢宮前的衛兵交接,則讓世人領略大英帝國堆疊的深厚傳統。

1703年由白金漢公爵等人在現址建屋,1762年被喬治三世國王買下來當私人寢宮,並持續擴建,工程持續耗費超過75年,成為目前大致上的規模,光是花園就佔地42英畝,是倫敦最大的私人莊園。這座宮不只是一個供遊客參觀的博物館,且仍是英國元首和大英國協領袖辦公和履行禮儀性職責的地方。如果白金漢宮旗桿上飄揚的是皇室旗幟,代表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裡面辦公,如果女王不在就會掛英國國旗。

穿著華麗、頭戴黑高毛帽的衛兵,應該是不少人對英國的第一印象,現在已是熱門旅遊商品,首推金漢宮衛兵交接儀式,原本衛兵頭上戴的毛帽是用黑熊皮毛所製,飽受批評,近年才改由其他材質取代。衛兵交接儀式每年4~7月每天早上11點30分舉行,其他月分則是隔日舉行,衛兵在威風凜凜的騎兵隊和樂儀隊引領下進入白金漢宮交接,排場和騎兵身上的行頭,頗有昔日大英帝國日不落國的氣派。

旅遊資訊

◆航班:可搭長榮、泰航等前往倫敦。

◆簽證:英國免簽證,但仍需備妥相關通關文件。

◆時差:英國夏季比台灣慢7小時。

◆匯率:1英鎊約換新台幣47元。

◆相關資訊洽詢:

1.英國旅遊局網址http://www.visitbritain.com/zt/TW/

2.聖保羅大教堂:http://www.stpauls.co.uk/

3.西敏寺:http://www.westminster-abbey.org/home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