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誰可以決定一條水圳的命運? 〈3之1〉 - 守護水圳札記

2013/10/27 06:00

圖◎王樂惟

◎吳晟 圖◎王樂惟

1

2011年4、5月間,春夏交接的季節,濁水溪畔溪州農鄉,一如往常,陽光溫煦、清風徐徐,廣袤的稻田,偶爾隨風搖動柔軟的綠色波浪,更增添無比平靜而祥和。

這段時日的農民,每天主要工作是巡田水,因為水稻正在結穗,必須有充足水分,才有充足的「米漿」,才能「飽穗」;一旦缺水,就會生成有殼無實的「冇稻」。

巡呀巡!有農民發現水圳旁的道路,有挖土機正在開挖,好奇探問要做什麼工程,聽司機支支吾吾、語焉不詳,生出疑問,去通報鄉公所查問。

鄉長和主任祕書親自出面,深入了解,驚覺到事態嚴重,代誌大條了。

原來早在2009年,距離溪州農鄉廿多公里外,近海的二林鎮中科四期,迅速有條件通過環評,就已決議,將從這一條水圳源頭,順著水圳旁農用道路往下游開挖,埋下直徑一點二五米的暗管,預計每日截取六點五萬到十多萬公噸農業用水,穩定供應二林科學園區初期、中期所需水量。

這項工程總金額廿多億元,平均每公里一億元,由中科管理局委由彰化農田水利會代辦發包。農民發現的這部挖土機,是工程公司派來進行測量施作。

直到此時,鄉公所及水圳沿線各村莊農民,從未接獲任何公告通知,未參與過任何會議,水利會也未舉辦任何說明會。

突如其來的訊息,彷如超大震撼彈,炸開農鄉的平靜,奔相走告,紛紛傳遞驚惶、乃至憤怒的情緒。

這一條水圳,正式名稱叫做莿仔埤圳,鄉民習慣直稱大圳,開鑿於1901年,別小看不是很壯觀,卻是台灣水利史上赫赫有名第一條官設埤圳,也是彰化縣第二大灌溉系統,從溪州鄉大庄村引入濁水溪水,流經溪州、埤頭、竹塘、北斗、二林、芳苑、大城等彰化縣西南地區鄉鎮聚落,主幹線有三十九公里、支線兩百一十一公里、分線一百四十八公里,這些大大小小、縱橫交錯的水路,養育了沿線一萬八千多公頃農田的作物。

濁水溪水流,最珍貴的是挾帶上游山壁石岩不斷崩解的鐵板沙,引入農田,泥沙逐漸沉積為黑色土壤,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十分肥沃。這是得天獨厚、上天特別的恩賜。

一百多年來,莿仔埤圳源源不絕的豐沛濁水,灌溉溪州鄉等數鄉鎮廣袤良田,世世代代農民,安分耕作於斯土,主要生產又香又Q的「濁水米」,及芭樂、番茄、帝王柑等水果;小黃瓜、苦瓜、高麗菜、包心菜等四時蔬菜,農產豐饒,既為數萬戶農家世代傳承、安身立命的好所在,也是台灣島嶼重要的糧倉。

然而重工輕農的政策下,政府耗資三百多億元,在濁水溪中游河段,2001年興建完成集集攔河堰,將濁水溪水流完全攔截,集中管理,水量分配形同中央集權,官方說法列舉了十多項功能,其實大家都很清楚,主要功能無非是為了每天穩定供應卅多萬公噸水量,輸送給麥寮台塑六輕,一天都不能短缺。

莿仔埤圳的農業灌溉用水呢?則實施供水四天停水六天;其中還有玄機,供水那幾天水量有多少?無人監督;中下游農田經常缺水,無人聞問,漸漸習以為常,任其荒蕪變草埔。而且供水期只限定水稻耕作成長期間,二期作秋收之後、春耕之前,以清理、整修溝渠系統為由,將近二個月完全停水、徹底乾涸。

事實上,這段所謂的農閒時期,芭樂等果樹園、苗木花卉等園區,也「休息」無需用水嗎?何況不少勤奮的農民,延續往昔三期作的習性,種植蔬菜,碰碰運氣,也許可多些收益。只好靠抽取地下水。

而今又要從水源頭埋設廿多公里的暗管,截取灌溉用水輸送給中科四期二林園區,每日每日,將輸送多少水量,誰可以監控?灌溉用水原本就已嚴重不足,勢必雪上加霜。

水是農田命脈,水源枯竭,命脈即斷送;農民賴以為生的基本生存權,即將被剝奪,是可忍孰不可忍?激憤情緒迅即蔓延。

承包工程單位有恃無恐,不顧農民反對,繼續進行試挖。

古意的農民漸漸明白,這一條暗管,不知埋藏多少交纏不清的利益,豈肯輕易罷手,絕對是一場艱難的抗爭。但為固守世代傳承的命脈,還要傳給下一代,必須有長期抗戰的堅定決心,自發性成立「反中科搶水自救會」。

2

反中科搶水自救會的農民,一世人安分耕作,以往承受多少水租、田賦等苛稅;肥料換穀、壓低糧價等剝削、不公平對待,一直認分承受,從未有過抗議。然則這條暗管一旦埋設完成,日日夜夜任由截取水源,無異是斷了農民的命脈,生死交關,豈能再容忍,被逼迫擱下農具、放下農事,挺身而出,展開一場又一場護水行動,一趟又一趟包遊覽車北上,向相關單位強烈表達搶水工程應該立即停工的訴求。

在熱心環團人士及農陣青年協助下,農民開始學習,更深入了解,發現這項開發案的工程,疑雲重重,一一整理出來,提出質問。

所謂中科四期,當初幾乎只憑友達面板廠一紙投資意願書,彰化縣政府和中科管理局,即畫定六百多公頃二林園區,其中大部分為台糖所屬農地,另外包含廿多戶農家的相思寮聚落,行政部門依法強制徵收,威迫利誘予以驅趕。

整個環評程序有嚴重瑕疵情況下,仍急匆匆強行「有條件通過」。附帶「有條件」通過,意思是還有不少問題必須處理。然而至今那些「條件」解決了嗎?改善了嗎?還是不了了之。光是水源哪裡來?廢水如何排放?排放到哪裡去?最根本問題還在爭議中,尚未通過環境差異分析審查,甚至環評與開發許可皆於行政法院爭訟中,所有工程即迫不及待如火如荼展開。

尤其是「事主」友達面板廠只隔了一、二年,即意興闌珊,並已明確表示並無擴廠計畫;至於有沒有其他廠商進駐,至今完全未知,亦即原先投資目標已喪失,未來方向還未定,工程仍然繼續進行,直直往前衝,不肯稍稍「停、看、聽」。包括莿仔埤圳引水工程。

水利法明白規定,農業用水優先於工業用水,而農業用水調度使用協調作業要點更明文規定,調撥農業用水只是暫時性而非常態性。然則規畫中預定的長期水源「大度攔河堰」,已確定不蓋了,那麼,常態性的水從何而來?難不成要完全占用莿仔埤圳的農業灌溉用水,一直「臨時」下去?

濁水溪富含大量泥沙的濁水,是上天恩賜給農民最上等的灌溉用水;但輸送給工業區,則需耗費鉅額成本,除了這項引水工程廿多億,至少還要開挖一座大型沉砂池、調節池、曬泥場,中科局每年必須負擔龐大的「清淤費」,委託水利會清理。

農田最珍貴的黑色沉積土,來來往往的公文上,卻一概以「淤泥」或「汙泥」相稱;農民視為珍寶,官僚體系卻如此輕賤!他們真的不知道這些「汙泥」,水利會清理後,有多大利益?若非疏於了解而失職,便是刻意昧住事實,二者心態皆不可原諒。

反中科搶水自救會成員,提出一項又一項質疑,每一項都足以證明莿仔埤圳引水工程不正當性、不必要性。最令農民不解而無所適從的是,竟然沒有任何行政機關出面負責,就是說,這個「無主」工程不知歸誰監督、歸誰管。

2011年8月間,自救會農民北上立法院參與協調會,與會的國科會、中科管理局、農委會、水利署、環保署所有官員,皆有「充足理由」將責任推得離離,不願承認為此工程之主管機關。

竟而演變成負責工程發包的彰化農田水利會,與承包工程公司連成一氣,和農民短兵相接對峙,成為「地方衝突」事件。

3

農田水利會是由農民選出各區域水利委員,再由委員選出水利會長,是屬於農民的民間組織呀!責無旁貸應該為維護農民灌溉用水而把關。

遺憾的是,水利會的角色實在啟人疑竇,非但不和農民站在一起,反而極力為這項工程的適當性護航,站在最前線和農民對嗆,提出種種似是而非的論據,駁斥農民的質疑,責怪農民的抗爭。

水利會一再發言,宣稱農民灌溉用水太足夠,有一半以上「白白流入大海、太浪費」。

果真如此,為什麼必須實行供四天停六天、甚至供三天停七天的輪灌措施?為什麼中下游沿線有那麼大片農田缺水灌溉而荒蕪,或只能種植耐旱作物?二期作物收成後,枯水期為什麼需要斷水達二個月左右?

廿多公里引水工程設計,是從莿仔埤圳圳頭,依傍圳邊往下游開挖,埋下暗管;就是說,這條暗管是和整條水圳平行。2002年集集攔河堰興建、正式啟用後,整條水圳也配合重新修築成U形水泥河道,漏水率微乎其微。既然水量太多「白白流入大海」,為何不在圳尾出海口設蓄水池攔截?引水工程不是多此一舉嗎?或者是有什麼目的必須隱藏,才需埋設暗管?

在我蒐集的剪報資料中,有一張祈雨大圖片,2011年5月2日,由彰化、雲林和南投農田水利會會長及地方民代等數十人,齊赴鹿港龍山寺,將已鎮守在賽龍舟水道的「龍王尊神」,再請回殿內,眾人排排站、持香祭拜,舉行大規模「祈雨儀式」。

祈雨:神啊,請多給一些雨吧!當然是因為缺水、乾旱。

據報導,彰化農田水利會會長在祈雨儀式中指出,梅雨再不來,將行第二階段限水,正值稱之為發穗階段,一旦缺水,稻子不能飽穗,還容易感染稻熱病。並接著詳細說明:「濁水溪水源枯竭,目前集集攔河堰入流量只有15CMS(每秒一立方公尺),彰化水利會僅分配11CMS,遠低於4月中旬灌溉計畫用水量34CMS,缺水率近百分之六十七,已達一級旱災。」

雲林縣水利會仰賴濁水溪,同樣叫苦連天。

只隔數個月,反中科搶水自救會展開一連串抗爭,彰化縣農田水利會竟然製作宣傳單,夾報散發:「惜水、搶水,善用水資源,支援民生、工業用水;集集攔河堰年流量,僅使用百分之三十七,其餘百分之六十三白白流向大海;水填海,真無彩;灌溉用水百分之九十七點二四,調度用水(只占)百分之二點七六。」

到底是缺水率達百分之六十七?還是有百分之六十三多餘的灌溉用水「白白流向大海」?實在不知所云。

水利會還不惜誣蔑農民鄉親:家家戶戶的農田都有打深井,裝設抽水馬達,因為農民太偷懶,放田水、顧田水太麻煩,寧可自己抽水很方便,又可以定時。

怎麼可以這樣倒果為因?誣賴農民?

若非經常乾旱、缺水灌溉,農民必須、或者說會想到打井抽水嗎?打一口深井要不少費用,馬達抽水也需耗電,如果圳溝水量足夠,農民果真偷懶到捨得那麼浪費嗎?

有些農民,尤其是水圳中、下游的農民,確實已經「習慣」了馬達抽水,甚至已不在乎水圳有沒有灌溉用水,但會造成這樣的態度,主要還是因為水圳經常缺水,久而久之,乾脆死心斷念,不再倚賴。

然則抽取地下水是清水,怎能和富含有機質沉積土的濁水相提並論?稍有常識的農民也都很清楚,曾經水溶溶、湧泉處處的水田,水井已愈打愈深,總有一天,我們的下一代,必將面臨地層下陷、愈難抽到地下水的命運。(待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