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國家文藝獎得獎名單出爐

2006/07/04 06:00

今年得獎者 7 位 藝術代表類別更多元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國藝會昨天公布第十屆「國家文藝獎」得獎名單,共有小說家李喬、劇場服裝設計家林璟如、攝影家柯錫杰、作曲家郭芝苑、偶戲藝師黃俊雄、建築家漢寶德、及電影剪接師廖慶松等7人獲獎,得獎人數為歷屆之冠。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所主辦的「國家文藝獎」,向來被藝文界視為國家最高榮譽獎項,自前年加入建築與電影類別後,共分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建築、電影等7種類別。但已往限定每年至多頒發5名,所以並非每種類別每年都有獲獎者,如近年積極爭取列名於「藝術」的建築類,今年才首度頒出第一個獎。

國藝會董事長李魁賢表示,「國家文藝獎」歷經長達7個多月的評選過程,由最初的推薦、提名、初複審,乃至決審的過程,備受國人及藝文界矚目,昨天上午由跨類決審團進行最後討論通過入選名單後,確定今年7個類別通通有人得獎,而這也是國家文藝獎首度打破5人上限,放寬為至多7人得獎。

此外,李魁賢也指出今年給獎的新增辦法,包括增設提名委員會,負責提名工作、評審及決審門檻提高,均需經出席委員三分之二通過,使提名及評審機制更趨嚴謹,而不會落入氾濫給獎的疑慮。李魁賢表示,國家文藝獎只設上限,所以每年各類都有可能從缺,而從缺的理由通常因為提名不足、評審不滿意,或複選結果決審評審不滿意。

今年評選還有一特色,即得獎者並不限定為各類的代表性藝術家,如舞蹈類由極少被注意到的劇場服裝設計師獲獎;電影類則是常被視為「技術」層面的影像剪接工作者獲獎。

音樂類的郭芝苑今年正巧才剛獲頒文化獎,不過,李魁賢說,之前葉石濤及陳慧坤也有類似狀況,國家文藝獎並不特別迴避,因為給獎的首要原則是,得獎者除分別為台灣當代傑出文藝工作者外,另有一項共通點,即為他/她們均以生命力量堅持持續藝術創作,並積極創造獨特且具現代性的風格。

國藝會將於10月舉辦「第十屆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分別頒贈7位得獎者獎金60萬元及由楊英風先生所設計的獎座乙座。


文學類

小說家 李喬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四十年來都在非主流的河道上游,忽然有一天自己被看見,作家李喬(國藝會/提供)對國家文藝獎「不敢想」,但無論是否得獎,李喬繼續堅持自己非主流的堅持,也會繼續創作自己有興趣的題材。聽聞得獎,李喬自有一番譬喻,他說文學之路一如河流,他一直像水草一樣,在河當中跟著魚游,沒想到有一天居然被看見,他很開心,但是文學之路總是寂寞者多,李喬喜悅之餘,瀟灑以對。

李喬說,二十五年前自己得了吳三連文學獎,當時的作品都還沒有出成書,但是評審委員自己就拿著報紙一篇篇連載剪下來,讓他得了獎;此刻則是他自己同意,列了《寒夜》三部曲以及印刻出版的《重逢--夢中的人》兩本近作,李喬說,他挺喜歡外界都無法定義是不是長篇小說的《重逢--夢中的人》,這本作品是他從過去兩百多篇短篇小說中,選出數篇,用文學理論與過去作品中的角色與跟過去的李喬對話。

李喬最近正用他的母語客家語寫了一本一百二十分鐘的電影劇本,明年也打算將該劇本變成小說,讓自己客家作家的身分,得以落實。

給獎評語︰

小說題材多元廣闊,不僅反映台灣社會生活的現實面,同時充滿形而上的哲學思考,寫作形式多樣而富實驗性與變化性,具有社會關懷及人文視野。


舞蹈類

劇場服裝設計家 林璟如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才剛準備把經營多年的「工寮」收起來,昨日早晨聞知獲得國家文藝獎,林璟如(國藝會/提供)心情有點複雜,林璟如說,當然心情是激動的,第一次可以肯定到像她這樣的幕後工作者,在舞台之後的努力被看見,非常感謝。

林璟如說,知道自己被推薦,當她簽出同意書之後第三天,她就後悔了,但想到應該不可能會得獎,於是又將這件事拋到腦後,現在真的得了獎,林璟如覺得意外。獎雖然來得出人意料,卻也給了林璟如一個溫暖的擁抱,讓她在藝術創作這條路上,不致孤單。

早年成立綺亦麗專業劇場服裝設計公司,之後擴充過快,負債倒閉,之後林璟如成立了「工寮」,她非常感謝林懷民,讓她有機會為藝術奉獻,但是講到有沒有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林璟如說:「還在未來處。」這樣的說法,似乎也讓外界感受到了林璟如要求完美的精神。

給獎評語︰

以研究與創新精神,完美表達作品藝術精髓,20餘年來持續培育眾多新生代劇場服裝設計工作者,將台灣劇場服裝提升至國際專業水準,藝術成就上具當代標竿意義。


美術類

攝影家 柯錫杰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柯錫杰(柯錫杰/提供)早年赴日學習攝影,返國後以高度精準的影像技術拍攝指揮家郭美貞、舞蹈家黃忠良等人物寫真,展現強烈個人的視覺風格,並表達人物內在深層的精神。60年代移居紐約後,則成為商業攝影界獲得肯定的亞裔攝影師。

柯錫杰跨界於純粹藝術與商業攝影,並且廣為國內外各大美術館所典藏;其中又以法國著名的藝術出版社Cercle d’art在2005年,由攝影評論家Herve Le Goff擔任撰述的柯錫杰攝影專集,印行法、英文版流通全球,可謂為台灣攝影藝術在國際發光。

對於得獎,柯錫杰最想跟攝影界分享,「在台灣,攝影不像國外那麼受重視,希望新生代多加油,堅持創作之路!」

給獎評語︰

以高度精準技法和美感直覺,在作品中達到文學「詩的意境」和美學「畫的質感」的完美結合。其攝影風格出入東、西,跨界純藝術和商業美學,引領台灣攝影視野邁向國際。


音樂類

作曲家 郭芝苑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今年對郭芝苑(記者凌美雪攝)來說,或可形容為「人在家中坐,『喜』從天上來。」年歲已高、聽力有點不太靈光的郭芝苑,對於昨天鎮日由藝文界打來道喜的電話,感到驚訝不已,沒想到會在同一年獲得國家最具代表性的兩項大獎。

而與其說是意外,或許更應該說,一輩子的耕耘正值收成的甜美!出生於1 9 2 1 年的郭芝苑, 於1936年暑假負笈東瀛,在同學的影響下進入日裔美籍音樂家福島常雄的門下學習口琴,進步神速,短短數年內已能自己編曲,以九支口琴改編演出薩拉沙泰著名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表現出色並接連獲獎。

因為不諳國語,所以在歌謠創作方面,郭芝苑加倍努力,他的《紅薔薇》、《楓橋夜泊》發表於呂泉生主編的《新選歌謠》,至今還是大眾喜愛的曲目。在音樂創作方面,至今85歲的生命,郭芝苑仍然執著,腦中奔騰著歡快的舞步,繼續音樂的創作之路。他還計畫出版古本歌譜,同時希望由他創作的《白蛇傳》能加強布景重新搬演。

給獎評語︰

作品具有原創性、民族性及時代性,見證台灣音樂發展的進程,體現時代變遷的脈絡,樹立典範,啟迪後學,對台灣音樂文化影響深遠。


建築類

建築家 漢寶德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剛得知自己成為首位建築類國家文藝獎得主,漢寶德(記者凌美雪攝)的第一反應是哈哈大笑,「不知道是不是安慰獎?」漢寶德可算是20世紀後半葉引領台灣現代建築思潮的主要舵手,促使本地建築接軌國際現代建築的潮流。他的幾何形建築超越了形式主義,除了形式內在的幾何邏輯之外,更關懷外部環境,漢寶德認為台灣建築需要走自己的路,真誠地追求環境的意義,去接受作品周圍事物邏輯。

建築設計創作之外,漢寶德對台灣建築的影響還包括了教學。主持東海建築系的十餘年中,他創新建築教育的教學是台灣建築學界倡導建築理論與設計方法的第一人。

漢寶德認為世界上美的東西都是最容易了解的,建築是一種藝術,其藝術面需面對大眾。他也鼓勵新進的建築師拿出更好的表現,並建議將來國家文藝獎多獎勵一些年輕人。

給獎評語︰

對城市及居住環境的社會、經濟、政治層面及其文化內涵均有獨到的見解。數十年來持續建築創作、建築教育、建築著作、文化評述,乃至藝術教育等,對廣大民眾及年輕學子有深遠的影響力。


電影類

影像藝術家 廖慶松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雖然電影研究總是尊崇導演為「作者」,30多年來執著於剪接藝術的廖慶松(廖慶松/提供),還是被看見了!「從剪接的立場來看,」廖慶松說,「它的藝術內涵要依賴個人平日對文學藝術的多方加強,如詩詞、修辭學、文學性的感受,到最後都會因剪接使一部電影的呈現很不相同。」廖慶松於1973年自中央電影公司第一期電影技術人員訓練班畢業,隔年進入中影公司製片廠工作,自此展開30多年的電影剪接生涯。他這麼描述他的工作:「導演把電影生下來,剪接師就像奶媽把它打理好,照顧好,讓這部影片可以出去見人。」廖慶松剪接過的影片已超過70餘部(劇情長片為主,尚未包括紀錄片與短片),侯孝賢多數電影、包括為故宮拍攝的紀錄片都由他「操刀」,也曾於2002年獲得金馬獎「台灣最佳電影工作者」獎項。不過,廖慶松對於「剪接」能在國家文藝獎獲獎似乎更感喜悅,他很感謝評審委員對這一門「藝術」的認同。


戲劇類

偶戲藝師 黃俊雄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

知道得了國家文藝獎,布袋戲前輩黃俊雄開心之餘,對於自己可以得獎,黃俊雄最感謝的就是他的戲迷們,在他最艱難的時候,給他鼓勵,讓他勇氣繼續堅持下去。

黃俊雄說,做布袋戲就是要傳達真善美的精神,讓社會更好,他也一直堅持。他記得當年電影開始興起的時候,所有演戲的戲台都改成電影,娛樂產業發達一時,但黃俊雄沒有改行,為了自己的家庭與工作夥伴,與電視等強勢媒體結合,改良布袋戲,一個屬於台灣的布袋戲王國,就這樣昂首挺立。

現在黃俊雄手邊有幾個素材,一再反覆精練,除了《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這些古典小說之外,還有《雲州大儒俠》以及自己的創作五條線,黃俊雄說,未來布袋戲要繼續存在,就要一直不斷努力,加以改良,他希望未來布袋戲要向舞台戲繼續發展,人偶加大加高,輔以舞台燈光加上多媒體,才可以讓現代人接受這樣一個古典戲種。

給獎評語︰

創造台灣布袋戲新的表演形式和偶戲表演美學,在台灣戲曲藝術中具備代表性地位,甚至文化形象的代表,讓傳統戲曲跨越舞台並結合新科技的表演形式,突破知識份子與普羅大眾的界線。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