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黨國打造虛擬中國 平路:用小說解構

2015/09/28 06:00

作家平路(中)與朱宥勳(右)受華文朗讀節之邀,討論如何藉由虛擬的小說解構真實的歷史。(記者楊媛婷攝)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台灣緊鄰中國,又長期受到黨國特殊「歷史教育」洗禮,雖然近年隨著本土意識的崛起,讓國人更關心腳踏土地的人事物,大中國思想的幽魂卻從未消逝。作家平路表示,過去統治者透過歷史塑造虛擬的中國國族意識,「小說是解構虛擬國族的最好方式。」

平路昨日受華文朗讀節之邀,與作家朱宥勳對談歷史小說的真實與虛構,對談由學者楊佳嫻主持。平路指出,過去歷史常被認為只有人名與地名是正確的,「內容的真實性與否,不少人心中有疑問。」

平路透露,雖然歷史不盡真實,但留下的一些資料,仍提供小說家許多想像的空間,因此她著述時必定會考據多份歷史資料,「從不同的史料中互相對照,不斷比對各個版本的過程中,最後一定會出現我所相信的真實。」她進一步指出,所謂「真實」仍會有待補完的縫隙,小說詩意的語言就是填補這些縫隙的方式之一。

朱宥勳綜觀台灣文學史,發現不論是鍾肇政的「台灣人三部曲」或李喬的「寒夜三部曲」,都能看到台灣作家的集體焦慮,「因為歷史被官方壟斷,小說家就用文學之筆補綴歷史。」他表示,平路透過小說呈現不同角度的台灣史,有描繪台灣與中國的《東方之東》,也有寫到國際強權如何看待台灣的《婆娑之島》。

對於歷史小說中虛構與真實要如何拿捏,平路認為,小說最可貴之處就是遊走於真實與虛構間的曖昧性,「其實從中國、中華民國、台灣這3個名詞,都能看到虛構跟真實間的各項角力與曖昧。」她藉孫中山的「國父」頭銜為例,要大家思考「國是哪一國?是中國還是中華民國?」平路表示,國人久經教育的馴化,習慣不經思考就接受大中國的歷史脈絡,也常有歷史記載就代表真實的謬認,「小說就是打破虛擬中國的最好方式,藉由文字的映照,直探歷史的本質。」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