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長蔡志浩昨日於臉書發表〈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一文,自述「連續十年參與訪視各地的獨立書店,對這個行業相當熟悉,也有情感。但是愈熟悉,平常反而愈不敢逛獨立書店。不是沒有興趣,也不是書店不有趣。而是不好意思走進去。」更表示近幾年堅持「不買書」,由於蔡身兼文化部委託的實體書店訪視員、補助審查委員,一席發言遭炎上,更有網友指出找不買書的人擔任書店訪視員,無疑是請鬼拿藥單。文化部更在今日稍早發表聲明表示「即起停止蔡志浩擔任獨立實體書店訪視及所有相關審查委員工作即刻停止蔡志浩職務」。
針對訪視員的遴選標準,十年來承辦文化部「實體書店營運輔導案」的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廖英良接受本報記者電訪時說明,「獨立書店有各種樣貌,每家書店想要發展的方向與目標也不同,我們當時是以『顧問』名義尋找適合人選,初衷希望能借助『跨產業、跨領域』的專家經驗,給予不同視角的意見,譬如產業創新、財務管理、社區營造、文史保護、熟悉使用者經驗等,當時看重蔡先生在相關產業的經驗,他也是少數願意幫忙的人之一,因而找到他。」對於「不買書卻能加入訪視委員一事」,廖英良說明,顧問的消費偏好在遴選時確實未考量到,「但訪查時,蔡先生會提早抵達並了解書店周邊環境,我們還是著重他的專業是否可以提供跨出領域的見解。網友的意見我也都看到了,協會也會再重新檢討。」
長期觀察文化領域的北教大語創系副教授楊宗翰認為,訪視跟審查制度沒有問題,這次引發爭議原因,是因為貼文缺乏同理心,「我個人尊重蔡志浩先生的專業,但同理心跟專業是同樣重要的。委員必須為個人言行負責,但希望大家不要因而一竿子打翻有心為審查制度付出的委員。」他點出,「未來審查或訪視委員可能難找,不是出在只有2500元的勞務費用,而是委員要面臨大眾目光審查,要付出的責任比以前重。」他同時也肯定文化部的處理方式,「文化部出面即時止血,不讓書店從業人員被二度傷害,無論對業者與民眾,都讓人安心。若要指出此事的正面意義,就是讓人理解,審查或訪視委員是一個臨時性的任命工作,名單未必不能檢討;而以性命相搏、投入一切去開書店的人,還是有許多沉默的支持者願意為此事站出來相挺。」他也指出,這次「擦槍走火」點到最傷痛的地方,「未來徵選委員,對所評鑑的行業是否具有『同理心』,雖然抽象,但是很重要的考量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