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藝週末.藝週推薦漫畫】從深處出發,再走回深處─曾耀慶談《日闇之時》

2023/07/09 05:30

曾耀慶個人照。

文/李嘉恩 圖片提供/曾耀慶

2019年,法國漫畫編劇斐德希克.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受邀來台參加「金漫獎」,頒獎典禮結束後,曾耀慶的女友兼經紀人上前介紹他的作品,「他可能看了一下,覺得好像可以合作,我們才開始談。」曾耀慶靦腆地調度回憶,每一句表達都很謹慎。思考時他看著杯子、紙本訪綱或他從袋子裡拿出來的筆。下一秒,整理過的資訊變成圖像化的語言,「我的理解是,不是說我們兩個人合作,而是我們把自己弄成一個有開口的不完整狀態,等著跟對方對接,所以不會遇到太多衝撞。他留很多空間給我,我也很尊重他既有的東西。」

他們通信,確認彼此的想法(曾耀慶起先使用「溝通」這個動詞,然後立刻換上更有默契的「確認」),樸實而慎重地完成了《日闇之時》。

至法國與斐德希克.德波米開會討論。

色塊與線條的魔術師

《日闇之時》以小人物的生活,側面描繪一個虛構國家歷經極權統治、及至民主化之後的不同時期。第一章的畫面呈現由線條主導,顏色在此處的任務為補充整體氛圍,曾耀慶說,線條引導的作畫方式勢必有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線條同時也做為引領讀者的親切入口。舉凡主角房間牆上的海報、散落背景各處的物件,都是他在第一章著力刻畫的重點,種種設計成功塑造出壓抑的政治氣氛,以及並不明確,可你我都知道「他」在某處的統治者聲音。

《日闇之時》書封。

此外,漫畫劇本毫不拖泥帶水的說明性質,某些時候也富有挑戰性,「最開頭那個男生,他走下來要去上課,劇本對他的描述是『存在主義式的憂鬱表情』,得去想怎麼把它消化成畫面。」曾耀慶笑著,似乎很高興自己順利破關。

進入第二章,敘事角度由青年漫畫家轉為死者的靈魂。除了視角與人物的切換,整體社會氛圍也從第一章的反抗性質,過渡成習以為常的生活感,「角色找到他們適應的方式,甚至是辯護的理由。」儘管誇張、怪異的用色充斥書頁上的分格,「描繪方式還是偏向寫實跟具象。」轉入軍官的回憶之後,曾耀慶中斷了第二章前半的用色風格,以單色、相對輕透的顏料取而代之,區別出不同視角與時空的調性。

《日闇之時》的分鏡稿與原稿。

而最為抽象的第三章,曾耀慶試著讓構圖後退,色塊生動,像長得太好的植物,你不會捨得修剪。他提議,閱讀時不妨將第一章至第三章視為生命逐漸解放的過程。上述詮釋同樣體現在他最喜歡的一個角色上。當主角情侶窩在亮著燈的小房間裡親密說話,大樓對面站著一個流著淚的男人,獨自困在多年前的創傷經驗中,看見對街窗戶裡的情侶身影,深處似乎有什麼被打開了。是這樣幽微的情緒轉折,提示了修復的各種想像。

尾章的明亮與高彩度,乃至第一章的漫畫家再度成為主角,除了首尾呼應的功能,曾耀慶認為:「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日闇之時》是在說太陽裡面潛藏了陰影,夜晚的陰影中其實也有陽光存在的可能性。看起來好像光明的時代正要開始,可同時也暗示了前面的東西可能會被複製。」

將《日闇之時》的原稿紙裱平、用上的C型夾,與創作時的思考筆記。

擴延「精神性的身體」

曾耀慶有非常敏銳的創作直覺。尋找《日闇之時》的參考素材時,第一個浮現他腦海的念頭是「60、70年代的波蘭老照片」,再往更深追溯源頭,他猜測,「可能以前學過的歷史,留下了一些模糊的印象。」我以為,曾耀慶關於「精神性的身體」的理論,頗能解釋他為什麼總能替作品精確地把脈。這一組前後矛盾的詞彙,共同形構出曾耀慶創作的立足點。他認為當人們不太能夠理解彼此在說什麼的時候,總會想盡辦法使卡在中間的某個東西溶解成更小的分子,其中的感受與運動能力是以非常圖像式的邏輯運作著的,這即是「精神性的身體」。

最能展現「精神性的身體」的時機,是做夢。而如果瀏覽曾耀慶散落各處的簡介,不難發現「夢」是他的關鍵詞之一,與他的創作連結緊密。「夢可能不好懂,但對我而言很有趣,有點像是另一個比較自由的我創造了夢境。」他補充,創作時難免意識到讀者與市場的存在,夢是完全不管這些的,因此,「我不會記得創造夢境的過程,去讀自己的夢,我也會重新認識自己。」夢該如何閱讀?或者換一個說法:要怎麼辨認出「我也不記得的自己」?曾耀慶給出的答案是,「畫畫的時候同樣是那個精神性的運作,我可以把夢解碼再重新編碼,然後不停重複。」

使用多項媒材的曾耀慶,抽屜裡放的是粉彩與油性粉彩。

相比早期試圖回應市場喜好產出作品的模式,如今曾耀慶意識到,「我不是可以強迫自己去回應市場的類型,好好做自己才能做的事比較重要。」創作當下,他傾向將做為生產者的自己擺在最優先的地位,接著再以「讀者的自己」的目光審視作品。前述步驟完成,曾耀慶才會去考慮其他讀者能不能夠進入作品。

他練就的柔韌核心,穩健地托住思考的可能性。「我也是很近期才發現,我的創作目的是去回應前面所說的『精神性的身體』,那個東西也不只服務於創作,對我而言是跟整個人生密切相關的。」

曾耀慶畫畫的工作桌面。

世界,然後是「我」

5月,曾耀慶去了一趟辦在馬來西亞檳城的「亞洲紀實漫畫原稿展」。近幾年有許多參訪各國漫畫節、駐村經驗的他,也提出了獨到的觀察,「就我看見的,西班牙對作品的教育目的有很高的期望。」漫畫偏好也出現地區差異,「甚至同一部漫畫,在法國可以賣到2萬本,但在西班牙最多可能就只有2千本。」至於台灣漫畫產業的現狀,曾耀慶認為若放眼幾個他較熟悉的國家,處於相對活躍的狀態。比如「這次我去馬來西亞,會感覺到他們在有限的資源下,積極地去做出成果,我也會因此受到很大的鼓舞。」那種市場還未成熟,需要許多人投注心力打地基的階段,會深深打開感官。

就像他說疲憊的時候,會騎車到山上走走。通常是擎天岡,或任何機車能到達的地方。將自己從椅子上拔起,離開工作桌,往前飛馳;讓風成為唯一的聲音。

斐德希克.德波米採訪當地居民工作室。巴黎SoBD漫畫節會場。

曾耀慶小檔案

1989年 生於高雄,畢業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目前已出版多部作品,如《說故事遊戲》、《縫裡嬉戲》、《草風》等。

2012年 開始漫畫創作。

2013年 以《漫畫的女兒》入圍「金漫獎」新人獎。

2018年 入選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灣館參展藝術家。

2020年 以《夜長夢多》共同入圍「金漫獎」年度漫畫大獎。

2021年 獲法國在台協會邀請,參加「布洛瓦漫畫節」。

2022年 獲選台灣首位西班牙「談論藝術」藝術村(Hablar en Arte)駐村漫畫家。

曾耀慶的首部漫畫作品《漫畫的女兒》書封。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