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藝週末.城市散步】搭上馬祖的戰地時光機─南竿小島故事多

2024/04/14 05:30

文.攝影/Matsuko

1987年,台灣本島解除戒嚴之際,北邊的前線外島們──金門、馬祖都還處於「戰地政務時期」。軍事色彩染成了島嶼的模樣,隨軍人的隊伍,馬祖迸出一間又一間特約茶室、軍方創建的馬祖日報社,以及圍島的海防據點……一村一澳口,看海的日子好像很容易,但對島民而言,觸摸海水卻只能做夢。管制如地雷,究竟軍民的戰地生活,跟我們的想像有什麼不同?搭上時光機,前往解除戰地政務之前的馬祖南竿島。

不能說的○需求 梅石營區軍官+士兵特約茶室

戰地只能講男性的故事嗎?來到清水村的梅石營區軍官和士兵特約茶室,藉由被修復後保留下來的歷史空間,有機會重新理解她們的故事(herstory),而不只是他們的歷史(history)。

前身為「軍中樂園」特約茶室,礙於樂園一詞可能讓人誤解、社會觀感不佳,1957年國防部決定更名成「特約茶室」,提供軍人「性服務」的場所。從馬祖特約茶室轉變為當代的展覽空間,並非首例,在此之前已整建的「金門特約茶室展示館」,成為金門觀光景點之一。相比金門,馬祖梅石特約茶室的軍官、士兵空間分開使用現象很特別,它們躍出國防部的紙上文件,讓觀眾比對活生生的歷史現場。檔案會說話,軍官和士兵分流設計,原來是軍官們「感未便與士兵同室娛樂,故多裹足不前」,可以說是避免長官和下屬同處一室、面對面滿滿尷尬。

梅石營區士兵特約茶室正門口。1980年代,士兵和軍官特約茶室合併,空間轉變為國軍的核生化訓練中心。

「大丈夫效命疆場,小女子獻身報國」的對聯,斗大地貼在士兵特約茶室入口,國家至上的意涵,緊緊跟隨這裡的男女。特約茶室設置的緣起,是為了「解決性犯罪問題」、「調劑官兵生活」與「促進官兵身心健康」,這種「以性攻性」的理由看似合理,卻埋藏了許多性壓抑的源頭──包含對軍人的限婚令、封閉的活動空間,以及追求「每個人都應該來場異性情愛」的想像。這些詳細的背景介紹,都可以在士兵特約茶室找到。

梅石軍官特約茶室的不同展間都會懸掛如圖中的字句,上頭燈光打照,在牆壁上留下影子。

她們(侍應生)能說話嗎?軍官特約茶室展場提供了文學、報導和書信素材,好比舒暢《那年在特約茶室》(1991)、桑品載《岸與岸》(2001)、劉枝蓮《天空下的眼睛》(2016)等人的書寫,重現當年侍應生的生活。懸吊在展間的立體句子:「你覺得她們(註:侍應生)是懷著什麼心情在此生活?」把問題拋回給觀眾,那些曾經渡海來馬祖東引、西莒、東莒和南竿的性工作者,我們只能從《馬祖日報》得知幾個線索──1968年,南竿和北竿的侍應生響應捐款活動,資助馬祖地區的清寒學生;又或是1976年,侍應生張月鳳小姐捐贈千元給連江縣安老院,達成敬老心願。

梅石軍官特約茶室的第1間展間以「特約文學」為主題,節錄舒暢《那年在特約茶室》(1991)、桑品載《岸與岸》(2001)、劉枝蓮《天空下的眼睛》(2016)等文學作品。

「戰地時期的侍應生是招募自願前來外島工作的女子,與日本軍國主義強徵慰安婦並不相同。」特約茶室售票處旁的展覽引言,再次陷入小林善紀《台灣論》(2000)「慰安自願說」的論點,侍應生的自願/被迫是我們回應歷史的評判標準嗎?走訪馬祖梅石,答案將開放給所有觀者。

2019年還未開始修復工程的梅石營區軍官特約茶室,圖為內部的沐浴室。現今的梅石營區軍官特約茶室入口處,整修工程看似大致完成,但有些區域未開放或閒置。

工兵/居民的一天 梅石營區工兵教室/文康中心

特約茶室的鄰居就是工兵教室,你可以在看完士兵特約茶室後,經過鵲橋來到工兵教室;也可以從梅石街道一路往上,爬樓梯到這裡。

開放式展區的工兵教室,原本是提供軍人和梅石居民物資的營站,還有眼鏡行、理髮店等文康活動區域。1970年代文康中心轉變為工兵教室,成為傳授軍事構工的教學場所。現在的工兵教室廊道擺放標示年份的鏟子列隊,對應地上的拓印字體,說明島上各建設建造時程。像是「美軍也到過馬祖」,馬祖許多軍事設施得到美軍援助,而西莒青帆村留下了美國中情局機構「西方公司」的駐足痕跡,圍堵共產行動曾經在此地默默進行著。

工兵教室的廊道排列標示年份的鏟子,對應地上拓印馬祖各建設建造時程。運用工兵教室剝落的牆壁,繪製曾在這裡勞動的工兵,以及前來理髮、買眼鏡或鐘錶的民眾圖像。

獻出你的心臟 01據點勝利堡(馬祖戰地文化博物館)

勝利堡就在珠螺村和福澳村之間的拐彎處,它曾經是南竿重要的「01」海防據點,也就是海島防禦的第一線。南竿島總共有95處據點,每個規模不一,現在大部分已經被淹沒在雜草堆裡。攤開導覽地圖所見的知名據點,像是大漢據點(43)、北海坑道(37)等,都是目前重整過、完好保留下來的據點。勝利堡懸在峭壁旁,外圍種植戰地政務時期(1956-1992)引進、非馬祖原生種的龍舌蘭(跟軌條砦是好朋友,均具備軍事功用的障礙物),它的葉片尖刺、可以防止敵人入侵和空降。

勝利堡(01據點)位於珠螺和福澳交界,門口外的尖刺植物是外來引進的龍舌蘭。

最原始的01據點建於1960年代,它的位置在94和09據點之間,構成「火網交叉」,保護著福澳港,由馬祖防衛指揮部駐紮在此(簡稱「馬防部」)。會說「最原始」,是因為早期的形式不如現在完整,直到1985年大改造,才是現在2.0版本的勝利堡。彼時打造內部狹窄的坑道,是為了連通各個機槍堡,而中間的岩層土堆則有配置散兵坑的功用,將最小空間發揮到最大效用。

槍械室門外印有「搶奪攜帶販賣彈藥槍械者唯一死刑」的警語。

在「單打雙不打」的砲火追擊年代,前線士兵據守在潮濕坑道,按捺加速的喘息。從小小的窗口往外瞄準敵方,頭上的消音錐降低了砲擊產生的回音,馬祖的海再怎麼藍,他們也無心欣賞。想像昨日的軍人──正餐時間到,吃著可能生鏽的罐頭(戰備食物);臥躺在床舖上,寫信給台灣本島的家人或伴侶;大霧籠罩馬祖,伸手不見自己,注意腳步;還有站夜哨最害怕對岸來的水鬼,某某某也曾聽說耳朵被摸去的故事。

牆面的插畫是根據1970年代駐防馬祖的軍人親身經驗,訪問搜集而成的「難忘回憶」。

搭配展場生動的據點生活插圖,觀者不只可以透過眼雙眼看見戰地政務時期,還能聽見「戰地音場」。排長室牆面嵌上一幅幅畫作,分門別類標記「不絕之聲」、「恐懼之聲」、「思念之聲」等,拿起手機掃描QRcode,打開你的耳朵聆聽戰備音聲。

圖、文、聲交織的「戰地音場」設置於排長室,分門別類標記了「不絕之聲」、「恐懼之聲」、「思念之聲」等。

要聽保防的話 馬祖故事館(原馬祖日報社)

「今日的新聞、明日的歷史」是馬祖日報社推動設立馬祖故事館的初衷,報紙記錄了馬祖軍民大小事,提供後人索引歷史。從前身《登步報》到1955年更名為《馬祖日報》,在報業衰退的現代,《馬祖日報》如今繼續存活。不過目前報紙並沒有在馬祖當地印製,而採委外方式,每天從台北空運飛來馬祖,送到馬祖人熱騰騰的早餐桌上。

1970年代《馬祖日報》的「送報伕」。圖為政戰通信士官劉國清與送報專車合影。

故事館1樓的空間,不僅介紹了馬祖日報社的歷史,還可以依照編年史的看板順序(字很小,近視戴眼鏡佳),回探馬祖四鄉五島的戰地政務史。傳統鉛字活版印刷機、直立式照相機等老舊的機具被安放在一旁,對照文字描述,穿越時空觀看印刷技術演進。《馬祖日報》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都由馬祖軍方主導、派任人員編報,此時「軍版」占據整張版面;直到1982年改版後,地方版才跟軍版分手。更不用說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後,《馬祖日報》回歸縣營,成為堂堂正正的地方報。

馬祖日報社的直立式照相機。

對於生長在台灣的本島人來說,課本上都讀過的金馬前線,到底長什麼樣子呢?順著指標上2樓,貼心的編年史順序看板,向你攤牌馬祖的常民生活。幾個戰地政務時期的元素拼齊展場空間,包含戰車行經的戰備道、防砲彈震碎的米字窗和「保防的話」公布欄,加上矗立在展場口的復刻版「實踐三民主義示範村」牌樓,它們是四鄉五島的戰地常態風景。

馬祖各村都有顏色不一的「保防的話」公布欄,軍管時代由政委會和《馬祖日報》宣傳政令和提供新知。

馬祖歷經43年(1949年起)的軍事管制,和台灣本島戒嚴有類似的概念,但實際面臨的情形又那麼不同。「戰地政務邁向民主」展板清楚地解說了馬祖的不自由──小至家屋的燈火管制,燈具套上燈罩,光火不能外洩;大至出入境限制,馬祖人出入台澎地區如出國,必須申請核發入境許可證。

馬祖的日常可能不是你我口中的日常,走進馬祖故事館,對於戰地的想像,會有更多不一樣的啟發。

馬祖故事館館內復刻的「仁愛 實踐三民主義示範村」牌樓,仁愛村(鐵板)原址牌樓已拆除;左邊「米字窗」於戰地政務時期,為防止砲擊震破窗戶,以及避免燈光外露,玻璃部分貼上米字形膠帶。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