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北人 圖片提供/台中國家歌劇院
法國詩人波特萊爾曾說:「摔角是生命中用肢體動作展現誇張真理的重大時刻。」不明就理的觀眾總愛問:「摔角場上究竟是打真的還是假的?」而加拿大劇場大師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的新作《砰!》(SLAM!),不但在劇場裡搭好擂台、找好摔角手,也將媒體、裁判、粉絲等「相關人」全部請上場,不只表明了這是一齣戲劇,也同時強調這是一場貨真價實的「摔角表演」。2025 NTT Arts NOVA 羅伯.勒帕吉×機器神×馬戲工廠《砰!》,3月7至9日於台中國家歌劇院演出。
誰是羅伯.勒帕吉?如果你是1990年代的電影迷,可能會因為艾騰伊格言、大衛柯能堡、丹尼斯阿坎德等加拿大導演而認識他,他們的電影經常帶點荒誕幽默,介於當時美國片的媚俗和法國片的嘮叨之間,走出一條極具包容性、勇敢挑戰怪奇類型的獨特道路。勒帕吉曾在電影《蒙特婁的耶穌》中飾演判耶穌死刑的羅馬總督,他的電影導演處女作《天倫夢劫》(Le Confessional)也在1995年於坎城影展首映。
劇場魔法師勒帕吉 擅長運用多媒體導戲
勒帕吉當時已是加拿大著名的劇場人,也是優秀的莎士比亞戲劇導演及歌劇導演,1992年執導倫敦國立皇家劇院製作的《仲夏夜之夢》,成為該劇院首位導演莎翁劇的加拿大人;1994年,他和《鋼琴師和她的情人》電影配樂的英國作曲大師麥可.尼曼合作,導演改編自莎士比亞《暴風雨》的歌劇《噪音、聲音和甜空氣》。
如果你是創世紀合唱團(Genesis band)和菲爾.柯林斯(Phil Collins)的粉絲,勒帕吉曾為該團單飛的主唱彼得.蓋布瑞爾(Peter Gabriel)的世界巡迴演唱會擔任導演及設計,1993年的「Secret World Tour」在19個國家巡迴超過100場演出。
進入2000年代,勒帕吉參與的製作越來越「大」,他在拉斯維加斯執導太陽劇團的大秀《雙星奇緣》(KÀ)耗資1.65億美元,特製15公尺高、50噸重的垂直升降360度旋動傾斜舞台、觀眾席每個座位內建獨立音響,從2004年演出至今,被譽為「西方劇院歷史上最豪華的作品」;2010年他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製作《尼貝龍指環》,做為慶祝華格納誕生200週年的重頭戲,他和製作團隊「機器神」打造大都會史上最大的佈景,重達45噸,甚至無法在首演時正常運作,必須在原本的舞台下加鋼梁才能支撐。
但如果你是從劇場作品認識羅伯.勒帕吉,你可能會略過這些「虛華」,不經意直接走入他的內心。獨角戲是他私心鍾愛的表現形式,他總或多或少摻雜了個人的故事,用隱晦或直接的方式表現;他很擅長運用燈光、投影等多媒體,製造像電影蒙太奇般的剪接手法,作品中強烈的視覺風格、充滿巧思的舞台空間運用及道具轉換技巧,讓他享有「現代達文西」、「劇場魔法師」的讚譽。
在劇場說魁北克故事 以童心做劇場工作
《在月球的彼端》中,一個滾筒式洗衣機的圓形觀察窗,經過蒙太奇手法,變成太空梭窺望宇宙的艙窗;一張折疊式的燙衣板,被運用成推車、手術床、健身器材和機車;一面傾斜的鏡子,可以反射演員的地板動作,看起來像是在太空中的無重力狀態。
劇場裡的勒帕吉總是敘說著魁北克的故事,就像電影《天倫夢劫》的最後一句台詞:「在我出生的城市裡,過去把現在扛在肩上,如同背孩子一般。」《在月球的彼端》是童年的回憶,從媽媽過世開始,訴說兄弟之間的緊張衝突關係;《887》是童年接近少年時期,勒帕吉直接在舞台上飾演他自己,重建成人一般高的公寓模型,介紹7、8歲時住的魁北克市莫瑞街887號,回看當年的社會衝突和族群紛爭;《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則是從少年到成人的過渡階段,選擇有美麗瀑布的魁北克郊區小鎮庫維爾,來訴說父親和朋友的死亡,以及性別模糊的青春愛戀。他說:「這些故事反映了人生的某些面向,但不完全是我的經歷,是半自傳式的虛構寫作。」
「記憶是個騙子,但是一個很好的說書人。」勒帕吉說,關於回憶的敘事是他常用的手法,「書寫、創造時必須說一點謊,要有能力放大你聽到的故事,並大量加入你自己創造的故事,這也就是傳奇和神話的由來;詩跟藝術仰賴人類透過不完美的記憶重塑事件的能力。」
「當你談論年輕的時候,有更多空間可以『玩』,像是假裝椅子是一列火車;『玩心』(playfulness)很重要,現在劇場比較多『演得很用力』的演員,少了原本玩樂的初衷。」勒帕吉認為,在劇場裡要像小孩喜歡玩一樣,跟形式玩、跟道具玩、跟服裝玩,必須具備這項特質才有辦法真的做劇場工作。
擂台上的魁北克 摔角體現民族文化
2019年,勒帕吉將創作據點從舊的「消防站」搬到新的鑽石劇院(Le Diamant),也負責起劇院的管理營運。他說,鑽石有很多切面,反映不同面向的戲劇性,劇院除了戲劇、歌劇,也演馬戲甚至摔角;摔角是非常具「戲劇性」的演出,簡直像8點檔連續劇一樣,而且票價很便宜,劇院每兩個月會舉辦摔角季,可以吸引家長帶小孩進劇場,感受裡面的氛圍。
勒帕吉從很小的時候就一直對摔角世界非常感興趣。在魁北克,沒有人確切知道摔角是什麼時候開始的,19世紀末曾有一位傳奇大力士路易斯.西爾(Louis Cyr),據稱他能將一匹馬從地上舉起、用背抬起上有18名男子的平台、用一根手指舉起242公斤的重物;西爾為了比賽學習拳擊和摔角,身高僅174公分的他,擊敗250公分高、166公斤的同量級巨人對手,被譽為史上最強壯的男人。他的巡演吸引大量觀眾,包含英國維多利亞女皇。
由勒帕吉和機器神共同策畫的「摔角:擂台上的魁北克」展,目前正在魁北克的文明博物館(Musée de la civilisation)展出,結合影像劇場和視覺幻象,展示來自博物館、收藏家及摔角手的493件物品。勒帕吉在策展論述中指出:「隨著我對摔角歷史的深入了解,我意識到摔角也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摔角是探索魁北克歷史上偉大時代的另一種方式,從上個世紀的大力士到我們當代的摔角英雄。」
「在20世紀早期,摔角是2名身材高大的強人,只穿著泳衣和靴子對決。後來才穿上斗篷、戴著面具,拿著道具或劍;在蘇聯共產黨時期,許多美國摔角手會打扮成俄羅斯士兵,人們會發出噓聲。到現在,三分之二的摔角手都有扮裝,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社會性。」勒帕吉說,觀眾都知道摔角全是假的,但就像在劇院一樣,觀眾懸置了他們的懷疑,「做為一名戲劇工作者,我一直對這種現象很感興趣。」
結合馬戲與摔角 《砰!》出精采火花
勒帕吉曾經和太陽劇團合作《雙星奇緣》、《圖騰》(Totem),他發現馬戲的動態和摔角非常相似,因而開始思考「為什麼沒有一場馬戲表演中有摔角比賽?」、「在台上活力四射的摔角手,是否也能夠表演雜技?」開始嘗試推動這兩個世界的相遇;他和魁北克的「馬戲工廠」(FLIP Fabrique)合作,請專業摔角手來訓練8位身懷絕技的馬戲演員,請他們登上擂台,達到真實摔角無法達到的水準,這就是3月7到9日即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上演的作品《砰!》。
英文劇名「SLAM!」是一種常見的摔角動作,摔角選手會將對手抱起,將其身體摔向擂台的地面,用自己的身體力量和重心,來控制對手的運動方向和落下的方式。通常在比賽中用來展示力量,且視覺效果強烈,能夠讓觀眾興奮。鎖喉拋摔(chokeslam)、強力拋摔(power slam)都是延伸的攻擊方式,在有些比賽中,甚至會將對手摔在鐵椅、垃圾箱甚至著火的桌子上,增加造成傷害的視覺效果。
《砰!》由6場摔角構成,有單打、雙打、女子摔角、男女混合雙打、以及最後的多人大亂鬥,每個角色都根據演員的專長優勢和天賦來塑造,例如在女子摔角段落,由一名高大強壯的女漢子對上一名柔弱纖細的女子,看似一場勝負已定的戰鬥,但是當比賽開始時,觀眾會意外發現,各種壓制和鎖技都奈何不了身懷軟骨功的她。
「馬戲會讓人產生美麗的幻覺,讓人以為自己可以飛,變得更強壯,更快,更敏捷,好像可以做一些身體平常不能做的事情。」勒帕吉說,摔角也有同樣的自我提升特質,選手們在比賽前協商如何展現彼此最棒的技巧,好在觀眾面前大放異彩,並製造出充滿風險的戲劇性,「他們可能會失誤,但這也是觀賞表演的樂趣之一,你會看到人類的不完美、他們的意志,以及想要變得完美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