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李天葆/蘭歌鏡影

2017/09/18 06:00

圖◎顏寧儀

◎李天葆 圖◎顏寧儀

找到了一本40年代時尚資料書,厚甸甸的,揭開皆是戰時戰後的羽衣雲裳,政治時局煙塵消散,留下來無非是遺紅拾翠――一個絲巾緊裹雲鬢的造型,斜掠對分,更顯得兩條柳眉纖細,鳳目眼角更加地微翹翻飛,豔不可言:我前陣子停留在緬懷「山口淑子」時期,在偉大的網路瞥見好心人分享出來的片段,1948年主演的《熱情之人魚》,其中玉立鋼琴前的裝扮,便是絲巾素裹青絲,貓兒圓眼睛美得離奇,後來浮起近似的竟是拉娜.透納(Lana Turner),《郵差總按兩次鈴》乍亮相的一幕,也做如此打扮――她冷豔地在廚房倚傍著什麼。《熱情之人魚》主題曲悅耳,家裡那片鐳射光碟重複再聽,印象中的李香蘭分花拂柳,她的一個分身另有去處,拋棄了舊名,仍然有第二段人生,故此那些豔歌熱舞特別陌生,也特別新鮮……酒氣人聲滿場飛,她邊唱邊舞,來到那木訥男士身畔,故意靠過去;畫面活生生的,歌聲帶來的可能想像,眼前則一一化為真實。跟著還有一首夏威夷風的合唱曲,當年看過她身穿花紅柳綠的熱帶女郎裝束圖片,和旖旎歌聲合二為一;至於另一首是日文版的〈玫瑰人生〉,是花腔女高音的「必唱名曲」,那種仙音盈耳的感覺是多麼理所當然。

光碟收錄了1952年香港新月公司的〈空閨殘夢〉,完全是她的冷門時代曲。樂聲屬典型的探戈曲風。小提琴來回的幽怨嗚咽清晰可聞,可是歌詞卻印得一塌糊塗,要另尋原詞,方知詞意纖麗柔婉:「……霓裳曲未終,飛燕與驚鴻,來時似彩雲,去時如風。」那一把女聲在「未終」之間顫動了一點花腔,很是「蕩氣迴腸」,而收梢的那兩句「舉頭月朦朧,燭淚影搖紅」根本就是樂府韻致呢――點到即止的仿古筆意,不過是隱喻的哀豔,不是露骨的傷感,恍如碧廬香魂,披一件時代的蝶衣――開頭的「倩影縈殘夢,枕畔影無蹤」的「縈」字,李香蘭唱的音是「榮」,跟白光〈魂縈舊夢〉的唱法並無二致,更確定此字舊音本應如斯。亦屬新月同時期的〈綠野嬉春〉,是白光影片《歌女紅菱豔》的插曲,妖姬無暇灌錄,李香蘭順便一唱,說是姊妹情誼也行,說是綠楊移做兩家春亦可,當年類似狀況比比皆是。

可山口淑子再換了Shirley Yamaguchi的芳名,在美國電影裡乍露豔容,跪坐表演茶道,不時飄送媚眼,黑白光影裡也感覺到那眸光眼神非同小可,手上掃動茶沫,臉上沒忘記做戲;美國軍官一個抱滿懷,嬌小的日本新娘翹起小腿,跟高壯白人對照,儼然是「依人小鳥」――這尾人魚分身游去西方,她逆流的努力只怕有些人未必願意欣賞,他們喜歡的是另一些:我看了一則新聞,寶島南部鄉親保留了李香蘭滿映時期的照片海報資料,珍貴展出,並放映老電影――想必有《沙鴛之鐘》,她演的山地少女。獻唱的歌曲,改編成華語版即〈月光小夜曲〉,粵語版本也很有名〈每當變幻時〉。李香蘭若不死,鄉親們大概希冀她能來走一遭,剪綵開幕什麼的――只是滿洲國的青春豔影再美,大抵屬於李香蘭極欲埋葬的歷史過去,她沒理由不會巧妙而婉轉地避閃吧?

素來知道山口淑子的〈東京夜曲〉改編成〈意難忘〉,連歌風詞意也變得愈加悲情悽愴――是美黛所唱?電影裡站在麥克風前的倒是記得,艾黎的臉孔彷彿頗有那個年代的記印。後來初聽原曲,只覺得時髦,而且是李香蘭:原來時代曲世界緩緩淡化的〈夜來香〉,〈花香為情郎〉,她化身閃入另一座仙山,自過些笙歌膩舞的日子,活在南洋的香蘭迷並不知曉。而有首70年代泛濫傳唱的「……我倆何必苦纏綿,何必苦纏綿,酒兒已醒,夢兒已殘……」卻原來根源也是來自李香蘭的日語歌〈月下之胡弓〉,台灣香蘭粉絲眷戀何其綿長,有了國語版的〈酒醒夢已殘〉,尚有台語版〈可憐酒家女〉流傳――她踏浪而去,一縷芬芳留在蓬萊:不管商女舊調迷風月,還是前朝金粉後庭花,參差花影對照,鏡中人不在了,都與之無關了。●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