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沛瑞茲與舞蹈空間共製 BECOMING充滿台灣動能

2018/01/30 06:00

舞蹈空間舞團將加入《BECOMING》台北演出。(國家兩廳院/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舞蹈空間與歐洲當紅編舞家伊凡.沛瑞茲(Ivan Perez)合作,跨國共製作品《BECOMING》,去年6月起,由舞蹈空間舞團舞者陳韋云赴歐參與創作,至今已在歐陸巡演12場,緊接著,3月將在台北演出3場。現在陳韋云每天帶領舞團進行基本練習,由沛瑞茲「遙控」,希望在台灣找到更多元素,將原版擴大、深化,展現台灣環境與人群的動能。

西班牙裔編舞家沛瑞茲,自2003年起定居荷蘭,曾受邀為西班牙國家舞蹈團、莫斯科芭蕾舞團等國際知名舞團編舞,並於2016年創立INNE舞團,也接任海德堡劇院藝術總監。今年還將受巴黎歌劇院邀約與知名編舞家詹姆斯‧提瑞、侯非胥‧謝克特和克莉絲朵‧派特同台呈現新作,為當前歐洲最火紅的新銳編舞家。

《BECOMING》是英國The Place創意舞蹈劇場、荷蘭舞蹈節及義大利夏季歌劇節委託製作,同時也是兩廳院與荷蘭科索劇院及台灣舞蹈空間舞團的共製新作。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珩說,沛瑞茲是個非常積極的編舞家,創作時常問自己很多問題、找很多方向。編舞家在新作中把人際關係分成很多子題,於正式演出中,每5分鐘換一個題目,慢慢累積下來,也讓觀眾一起思考,人在團隊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參與創作的陳韋云提到在國外與沛瑞茲工作的經驗,在工作坊中可感受人與人間可以產生很不一樣的火花,這些都可以變成演出的題材,其中有很多即興的因素,「是一個過程,不能模仿,一方面要維持感覺的存在,但又不能重複它。」陳韋云說,工作坊每天進行5到10個主題,20天的工作坊就會產生1、2百個主題,沛瑞茲再從中挑選有趣的片段。「這是很複雜的過程,必須從基礎細部的練習開始,舞者需要高度專注,誰領導?誰跟隨?會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

歐洲目前正面臨大量難民移居,文化與生活的移動,都造成「自我認同」的模擬兩可,「我們如何幫助自己吸收在不斷變動中所產生的動能?」沛瑞茲希望能帶著觀眾一起探索「身份認同」的問題。3月16至18日在實驗劇場演出。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