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向陽/在台灣文學的森林中不斷前進 - 為《文訊》開放「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喝采

2018/07/01 06:00

文訊文藝資料中心三十五年來,有系統地蒐羅典藏近千位作家作品資料。 (文訊文藝資料中心提供)

◎向陽

文訊文藝資料中心典藏許多作家珍本圖書,上排左起:楊逵《送報伕》、楚卿《生之謳歌》、楚軍《金瓜石之鶯》;下排左起:楊海宴《小陽春》、覃子豪《論現代詩》、童真《黑煙》。(文訊文藝資料中心提供)

《文訊》邀集的作家來稿,由文藝資料中心保存典藏。(文訊文藝資料中心提供)

文訊文藝資料中心珍藏作家合照,圖為1964年《笠詩刊》創刊紀念照。前排左起:古貝、杜國清、錦連;後排左起:趙天儀、林亨泰、張彥勳、詹冰、陳千武。 (文訊文藝資料中心提供)

2008年7月,《文訊》發刊二十五週年,我寫了一篇長論〈一個文學公共論域的形成:小論《文訊》在台灣文學傳播史上的意義〉,指出《文訊》的存在,具有見證台灣文壇變遷、做為台灣文壇公共論域及堅持為台灣文壇發聲等三大意義;其具體貢獻則在文壇資訊服務、文壇議題呈現及文壇脈絡鈎沉等三端。

2013年7月,《文訊》三十週年,我又寫了一篇〈一群傻子創造了台灣文學傳播的奇蹟──《文訊》發刊三十週年有感〉,除了肯定《文訊》跳脫傳統文學刊物、出版的框架,承辦「紀州庵文學森林」,從平面的雜誌、出版跨越到立體空間的突破之外,也期許《文訊》的傻子們繼續創造「奇蹟」,完成「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開放的夢想。

五年後的今天,《文訊》創刊三十五週年之日,「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的夢想,果然在《文訊》全體同仁日夜匪懈的努力下成真,正式對外開放。《文訊》又創造了台灣文壇「奇蹟」:以原來已有的「文藝資料中心」為基礎,以《文訊》十多年來編纂的《當代作家評論目錄》、百冊《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為內涵;外加近三十年來該刊為文建會、台灣文學館企畫製作的文學工具書、資料庫,以及《文訊》雜誌數位化檢索系統《文訊知識庫》,形如千樹之林、百花之園,為台灣文學的典藏與研究打造了最豐富、最權威、也最便捷的服務中心。

說是「奇蹟」,並不公道。這「奇蹟」,實則是《文訊》上下在社長封德屏領導下,以晝為夜,以夜繼日,辛辛苦苦拚搏出來的成果。其中的辛酸,恐怕只有《文訊》同仁才能體會;其中的血汗,即連圈外之人也可理解。從《文訊》雜誌的編輯,到「紀州庵文學森林」的經營;從《當代作家評論目錄》的初編,到《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的百冊編竣;從「文藝資料中心」的作家作品典藏到今天「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的開放。一步一腳印,毫無倖致。以有限的人力,窘困的資金,而有如此廣延的、豐碩的成績,允應受到台灣文學界的敬禮和感謝。

創刊於1983年7月的《文訊》,歷經蛻變。創刊初期是國民黨文工會的黨辦刊物,以強化國民黨文藝政策和文化領導權為鵠的;1984年11月由李瑞騰以學者身分擔任總編輯之後,逐漸淡化黨辦色彩,朝向整合現代文學與古典文學、連結台灣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以及文學傳播學的建立;從1992年10月,封德屏擔任總編輯迄今,總計二十六年,則是《文訊》走向守護台灣文學,不分黨派、主流非主流的公共論壇階段。在封德屏主編階段,《文訊》先後又歷經兩次變動,一是1997年7月,收入國民黨辦《中央月刊》別冊,一年後才恢復獨立出刊;再是2003年1月,國民黨放棄《文訊》,同年7月改由新成立的「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接手迄今。

回顧《文訊》這段發展過程,有助於我們了解,從黨辦到民辦,《文訊》在風雨中蛻變轉型的不易,以及轉型後褪盡政黨色彩,純為文學服務、奉獻的可貴。從2003年迄今,十五年來,《文訊》已然成為台灣文學界信賴的文學公共論域。通過對不分黨派和意識形態的作家的關心、對文學史料的收藏與保存,也通過台灣作家研究資料的整建,猶如一座包羅萬有、涵容鉅細的台灣文學森林,散放台灣文學的芬多精,容得進入森林中的旅人隨意汲取、自由呼吸。

「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的開放,則讓這座台灣文學森林多了一個可供駐足、遊賞的文學補給站。《文訊》長年以來廣蒐台灣作家的著作,現有的「文藝資料中心」早已是國內外學界研究台灣文學的寶藏之地;加上自創刊以來,因為雜誌編輯需要、和舉辦諸多大型文學活動、展覽所累積的珍貴照片、作家手稿、書信和墨寶,更是瑩燦可觀:圖書十萬餘冊、期刊八百多種、作家及文壇活動照片四萬餘張……開放後,隨著更多作家著作、照片、手稿、墨寶的充實,可以期待《文訊》打造的「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勢將成為全球台灣文學愛好者、研究者流連忘返的森林小屋。

正如《文訊》雜誌為三十五週年精心企畫的專題「每一位作家,就是一個文庫」所示,開放後的「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也將會是台灣作家的資訊館舍。以「作家文庫」的鮮明定位出發,我期待,它將不只是台灣文學的圖書館,也是台灣作家及其史料展示的小型博物館。在這個中心內,使用者不僅可以毫不費勁地找到作家的所有著作,也可以透過數位服務瀏覽作家圖像、照片、手稿和影音;不僅可以檢索資料、閱讀著作,也可以不帶目的地靜坐沉思;不僅定期舉辦展覽、演講或座談,也不定期地(如端午、重陽等節慶,如婦女節、兒童節、勞動節等節日)邀請不同世代作家以此地為「蘭亭」,聚會暢敘……

我的夢想,可能不切實際,也可能是《文訊》殫精竭慮已有的規畫。無論如何,在《文訊》走過三十五年的長路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的開放,又是一段新的旅程的開始。《文訊》在台灣文學的森林中如是不斷前進,做為林中老雀,我為此躍跳、欣喜,儘管內心委實感到不忍。●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