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台灣人在世界角落〉馬拉威寡婦媽媽 翻轉人生

2018/07/24 06:00

第二個成立的寡婦團體「Chitatata2」。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楊筱筠

熱愛歌舞的寡婦團體「Chitatata」媽媽聚會時一起唱歌跳舞。

在台灣,如果一個家庭的先生早逝,或許太太仍有經濟能力、家族扶持或社會福利,得以度過難關;那麼,在東南非的馬拉威呢?

寡婦團體「Chitatata」的收入不僅足以自立,更用來成立日托班照顧村裡的小孩。

「馬拉威女性地位低落,大部分女人教育程度低、沒有謀生能力,一旦先生去世,全家5、6個孩子就失去經濟來源。」2016年,兩位馬拉威媽媽拜訪台灣,她們是Serrah和Jean,兩個受台灣支持的寡婦媽媽。

當地的原始廁所。

同一年,台灣女生楊筱筠踏上馬拉威的土地,她是長期支持Serrah和Jean的「畢嘉士基金會」員工。楊筱筠出身外文與國際發展領域,曾在台灣非營利組織任職,家人也支持她進一步離開台灣、到馬拉威工作。是她第一次來到非洲國家。

2017年,「畢嘉士基金會」與馬拉威57所學校合作,提供117位學生獎助學金。

「計程車是腳踏車,乘客就坐在後座;辦公室在第三大城姆祖祖(Mzuzu),開車到首都里朗威(Lilongwe)要4小時半;同事是3個馬拉威員工跟一名實習生,時間觀念、養成事先計畫的習慣都需要磨合,與政府部門開會更是常常當天才通知。」但最困難的,不是文化習慣或物質環境差異,「過了兩個月,我就自問:『到底為什麼我會在這裡工作?』」楊筱筠說:「我發現這個環境帶給我的無力感非常龐大,自己似乎太過渺小,改變不了什麼,熱情好像即將耗盡了。」

楊筱筠在馬拉威駐點兩年。

她口中的「這個環境」,指的是馬拉威全國8成人口住在農村,且活在貧窮線下,意即一天生活費低於台幣60元;2017年,馬拉威排名全球10大窮國第6名,人民平均壽命63歲,許多人的死因是感冒、腹瀉、肺結核、愛滋病與「沒有救護車的車禍」;小孩通常5歲後才會擁有名字,因為5.5%幼兒活不過5歲。

〈台灣醫療團隊讚〉台馬斷交後 10年情緣不斷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早在2002年,台灣人服務的身影就已現跡。

馬拉威曾是台灣的邦交國,建交期間,台灣醫療團由屏東基督教醫院承辦,派駐在台灣政府建設的姆祖祖中央醫院,展開一連串醫療服務、助產婆訓練、愛滋病友彩虹門診、指紋辨識的醫療系統等服務,成果備受肯定,甚至登上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2008年兩國斷交,醫療團收到撤團指令,當時的醫療團團長、現任屏基院長余廣亮,得知與醫療團合作的彩虹門診當地員工將面臨失業,還有5千位愛滋病人無人接管,百般掙扎之下,無法一走了之。楊筱筠對這段事蹟印象深刻:「結果,他竟然自掏腰包供應這些員工半年薪水,讓他們度過失業緩衝期,返台半年後,又帶領屏基回到當地持續相關工作。」那一年,余廣亮獲得台灣第18屆醫療奉獻獎。

今年,正好是兩國斷交的第10年,而屏基在當地的服務從未間斷,並藉由「畢嘉士基金會」展開相關計畫,希望「幫助」當地擁有「自助」的力量。楊筱筠說:「我從來不認為馬拉威人需要幫助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無法自助、能力比較不好。台灣只是擁有比較多的機會,如果馬拉威人與我們享有同等的資源,他們各方面的表現甚至可以超越我們。」只要開一條路,讓人們發現自己能做些什麼改變自己的未來,他們就會長出自己的力量。

〈找到工作價值〉台幣35元 換來笑容

只是,問題很大,人很渺小,貧窮衍伸出的結構性問題,更考驗人道工作者的策略與智慧。面對貧窮,女性通常是最大的受害者,其衍伸出的童婚、教育程度低、無一技之長、甚至因性知識不足而染病等,讓馬拉威女性一代代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裡。 因此,「畢嘉士基金會」大多針對弱勢婦女與女學生推行培力、教育補助、衛生教育等計畫。

計畫願景偉大美好,微小而確實的酸甜苦辣卻在日常累積,楊筱筠很快發現自己對這個位置感到迷惘與無力。直到有一天,一個17歲的女學生來辦公室找她,表示想回到中學、完成學業,因此詢問是否能向基金會申請補助。「馬拉威小學免費入學,但輟學率卻達51%,因為學校太窮,包含桌椅、水電、教材等費用,都會變相轉嫁到家長身上;大學學費更與台灣不相上下,9成大學生幾乎都是靠國內外NGO的獎學金入學的。」許多馬拉威學校沒有桌子,孩子排排坐在長凳或地板上,隨意將書本、筆記本擺在腿上,買不起課本的學生就和同學分著看,回家則點蠟燭溫習功課──這樣的環境,仍然阻止不了許多孩子懷著如這位女學生般渴望求學的心志。

「我評估後,決定支持她回中學讀書,因為當天就要註冊了,我就答應先幫她繳註冊費35元台幣。」霎那間,她意外地看見女學生整張臉都笑開了,渾身的喜悅感染了整間辦公室。「35元台幣,竟然可以換來這樣的笑容。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找回了這份工作的價值。」

〈女人當自強〉寡婦媽媽長出自己的力量

孩子能否翻轉人生,更重要的是背後家庭的支撐。「畢嘉士基金會」支持村裡幾十位寡婦媽媽成立團體「Chitatata」,引導她們自力更生──這個來自當地語言齊切瓦語(Chicheŵa)的名字,意思是「努力工作」。

「2002年以來,她們自己鼓起勇氣向酋長要求土地、養雞、養豬、種玉米,甚至進行咖啡公平貿易,終於能以小生意養活自己的家人。」其中一個媽媽Mary靠著「畢嘉士基金會」提供的微型貸款,開始在市場賣玉米,自力養活4個孩子、供孩子上學。

而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群曾被村民排擠、瞧不起的婦女,在「Chitatata」運作成功之後,第一件事竟然是將營收拿來成立日托班,聘請專任老師,照顧村裡約40多名5歲以下無人照顧的幼兒,免費提供午餐──也是這些孩子一天唯一的一餐。2014年,鄰村的一群寡婦看到「Chitatata」的成果,前來要求她們輔佐成立「Chitatata 2」。就這樣,一群努力站起身來的寡婦,開始影響更多婦女與孩子接連站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