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專訪故宮院長陳其南

2018/07/24 06:00

故宮院長陳其南希望台灣可以更開闊的胸襟看待「故宮台灣化」的意涵。(記者凌美雪攝)

站在知識、審美與文化資產守護者的高度

記者凌美雪/專訪

初上任就因喊出「故宮台灣化」掀起爭議,故宮院長陳其南親上火線再次說明「台灣化」的意涵。陳其南認為,這是故宮要成為真正世界級博物館必須面對與處理的問題,像其他世界級博物館一樣,以更開闊的胸襟,接受來自不同國家的文物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把中國古文明文化遺產,視為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進一步將保存、研究、展示與深化這些人類共同的文化資產,視為台灣人的責任與驕傲。

樂見社會普遍認同故宮已台灣化

「故宮台灣化」在社會引起兩極評價,有人認為:「明明已經台灣化,還要台灣化什麼?」陳其南說,很高興社會上普遍有這種共識,「這表示他們也主張要台灣化,差別只是他們覺得已經做到了,我覺得還沒完全做到。」比如林濁水認為「故宮台灣化」就是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解讀上的誤解,因為對台灣化的理解,從博物館領域與從政治領域解讀會不相同。這也是有人持相反觀點,認為台灣化就是「去中」的原因。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如果因為喊出「故宮台灣化」而帶動社會討論,也不錯,陳其南說,即使有意識形態的爭辯也沒關係,讓國人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所有答案不會在一次的爭議與討論中完成,或許還會在究竟是「台灣化」或「中國化」裡打結,但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在博物館的專業領域談「故宮台灣化」,「我們想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是,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遺產。」國立故宮博物院在因緣際會的歷史進程裡,輾轉落腳於今日台灣。它原先不是博物館的概念,陳其南認為,早期中國歷史並沒有很清楚的博物館意識,「博物館」(Museum)是現代西方引入的概念,字源是繆思女神(Muse),做為知識與審美的守護者。換句話說,「博物館」可說是知識、審美與文化資產的守護者。

像羅浮宮 由宮廷轉型公共化

陳其南說,世界上幾個大型博物館在轉型過程中,都與歷史發展有著密切關係。比如法國羅浮宮與法國大革命有關,是法國從帝王封建體制邁向民主自由平等的一個象徵。所以羅浮宮典藏品從屬於王公貴族的收藏,變成為全民所有。即便是大英博物館,雖然包含著大英帝國殖民主義的收藏,但也隨著時代變遷,轉型成了公民化的觀念。

在世界文明史上,要看珍貴的希臘、羅馬、埃及、兩河流域的文物,並非到這些國家,而是到大英博物館,甚至是德國的貝加蒙博物館,也就是說,很多世界級博物館的內涵並不是建立在自己的文化基礎上。陳其南認為,世界級博物館之所以偉大,是建立在帝國主義滅亡或殖民主義退場後的公共化。

然而,台北故宮雖長久以來自認是世界唯一典藏最好的中華文物的博物館,但還必須做到把他國文明當做是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才算完成「故宮台灣化」。

如果要追究故宮典藏品原始的意義,就是皇帝的玩物,羅浮宮原來也是這樣。故宮博物院轉變的過程,是將原來皇帝私有的轉變成國家的公共文化財,像羅浮宮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慢慢轉型成讓人民認同「是我們的東西,而不是宮廷的東西」,認識當初這些文物的創造者,而不是擁有者,會產生不同的歸屬感。

「並不是你是中國人才能名正言順擁有故宮文物。」陳其南說,最有能力深化中國古文明的,說不定是日本人或台灣人,「從質感來看,現在的台灣人要比現在的中國人更像古典中國人。」就像希臘文明已沒有血緣或地緣傳承問題,端看哪一個國家保存、深化且發揚得好。在台灣多元文化裡,中國文化是其中一部分,且保存、深化更勝現在的中國。

故宮院長政務官角色應調整

至於如何在未來博物館發展策略裡實踐「故宮台灣化」,並進一步成為真正世界級博物館?陳其南不諱言,定位上確實需要調整。「故宮院長是政務官且是中央重要部會,世界上有哪個博物館是這樣被定位的?這種定位會自然走向政治化,所以我們需要調整故宮的期待與定位,回到一個博物館的角色。」

此外,「我們很多同仁是研究員,可說是一個具學術性、研究性,建立在典藏文物上的研究機構,他們的工作成就建立在研究上,但博物館除了學術外,又有呈現文物(展示)的任務,其他博物館研究部門主要任務多為策展,這個策展的概念最早不在故宮人的任務裡。」陳其南認為,在現有故宮組織裡,只有研究與文創行銷等部門,沒有專門策展的部門,這部分也需策略性調整。

「策展並不是有什麼就展什麼,必須傳達某種課題,如印象派有很多不同主題與訴求可以展,怎麼排列組合、對比,讓參觀者在觀賞過程中獲得自己的理解,目前我們還沒完全達到這個層次。」陳其南說,「同一件東西在不同的策展主題裡會有不同的意涵呈現,文物就可以有不同的詮釋。」所以,「台灣化」並不是講物的所有權,而是要讓台灣人看得懂,不只是知道文物的背景來源,還要從理解進而認同文物是屬於台灣的,發揮博物館做為公共體制的功能。

策展像蓋房子 設計風格很重要

陳其南舉蓋房子為例,以前人只要木工、水泥匠等工人來,大概說一說就直接蓋了,但現在都要有建築師做好設計,再依設計施工蓋出希望呈現的建築風格。同樣一個文物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每一次出現會散發出不同的光芒,透過策展及名稱的宣示,在不同的脈絡裡呈現不同的內涵。「我們會透過這種概念,慢慢讓相關的展示人員了解,同時,每一檔展覽也未必要我們自己做,有很多策展人或民間研究學者有很好的構想,也知道一檔展覽相關的文物哪裡有。」

「但也不是說故宮自己就不用策展,比如偽好物特展就是一個不錯的範例,這個展覽呈現的是一種藝術的生產機制,有點類似工業化大量複製,呈現一個藝術的社會經濟問題,不是審美本身,也不是展示最初原作的意涵,但透露出原作的魅力。透過網路分不出高下,只能到博物館,在策展所形塑的情境裡觀賞,才能感受到不同之處以及新的觀賞趣味。也就是說,其實故宮所有文物,在不同展示裡會有不同的意義。」

「現在我們要做的是,除了國內外觀光客之外,如何讓我們的居民把到博物館當成是對自己的義務或習慣,但並不是說不去就要有罪惡感,而是一種內發的習慣,像傳統台灣人,初一十五要到廟裡拜拜,或像固定上健身房習慣了,不去就會覺得怪怪的。讓去博物館逛逛成為習慣,是提升國民文化水準的必然,如果說去廟裡是拜城隍爺或土地公,我們常常上博物館,就是去拜繆思(Muse)之神。」

拿掉國族主義色彩 加強文化專業

「我把台灣相關歷史展示分成三個空間範疇,有一個意含是說,我們不會為了台灣化去改變北院的文物典藏定位,因為南院的主題跟北院也不同。」陳其南重申,「把故宮的性質定位為典藏研究(學術)和展示企畫(博物館)兩個主要功能,在於說明它是一個學術研究機構和博物館展示專業的結合,不是一般執行公權力或面對地方或人民的行政機關,希望媒體社會大眾和政治人物也能如此看待故宮,讓故宮可以不受中央和地方政治生態的干擾,充分發揮文化專業的能量。」

陳其南主張,應把原來故宮帶有的超級民族或國族主義的色彩拿掉,但也不是要灌輸台灣的民族主義,而是去認同文物藝術的本質。陳其南說,「我們應該努力讓『博物館』概念中立化,希望讓台灣人有感於自己像英國人、德國人一樣,替我們的後代、替我們的世界去保留文化資產,台灣人也應該因為故宮維護世界共同文化資產而驕傲。」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