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畫價的另一種觀看角度

2019/03/05 06:00

一般美術館很難以上千萬的預算購買單一畫作,也因此,收藏家的捐贈才使珍貴名畫入藏成為可能。(南美館/提供)

〔記者凌美雪/特稿〕雖說藝術無價,但作品有價,「價錢」的意義不僅在拍賣市場,美術館的藝術作品一旦出庫房、上展牆,從運輸到展示過程都需要保險,保險費的估價標準就來自藝術品本身的價值,通常會低報以降低保險費用支出,但原則上作品的藝術價值與市價會有一定的正面關係。

美術館典藏作品的價值雖與拍賣市場成交價認定不同,但藝術家作品一旦在拍賣市場創下天價紀錄,除非捐贈,否則很難再由美術館編列預算自行購藏。以國內幾大美術館為例,每年千萬到億元的年度典藏總預算,還要計劃性分配購藏目標,通常以數百萬元買單一作品的,已經很罕見,更遑論一件3千萬的畫作。

台灣前輩畫家作品是建構台灣美術史很重要的開端,但包括陳澄波、廖繼春等日治時期重要畫家作品,在過去近20年來,於國際各大拍賣會屢創成交價新高,動輒數千萬、上億元,這也是廖繼春〈台南公園〉入藏南美館,在捐贈者心意之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

因為,除非收藏家慷慨捐贈,不僅是南美館,即便是國立台灣美術館或台北市立美術館,也很難再買入日治時期前輩畫家的作品,尤其是目前在國際拍賣市場列為天價等級的陳澄波與廖繼春作品。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