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當代館跨域流行音樂 找尋不想遺忘的記憶

2019/04/29 06:00

互動裝置《我夢見了小叮噹》,茄子蛋在歌曲中詮釋童年時期對於舊動畫的思念。(記者陳昱勳攝)互動裝置《我夢見了小叮噹》,茄子蛋在歌曲中詮釋童年時期對於舊動畫的思念。(記者陳昱勳攝)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台北當代藝術館《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由策展人方序中與音樂總監五月天瑪莎,邀請10組國內外當代藝術創作者,攜手國內歌壇創作歌手,透過當代藝術與流行音樂的跨域創作,展出11件多媒體影音裝置作品,找尋最不想遺忘的「記憶」,展覽自即日起至7月7日。

多媒體互動裝置作品《禁止觸摸》,反映了科技的進步以及實體物品的虛擬化,進一步改變了現代人生活形態與消費習慣。(記者陳昱勳攝)多媒體互動裝置作品《禁止觸摸》,反映了科技的進步以及實體物品的虛擬化,進一步改變了現代人生活形態與消費習慣。(記者陳昱勳攝)

「小花計畫」最初是由方序中在2015年有感屏東眷村老家面臨拆遷命運,生活記憶逐漸消失,因此發起以「回家」為概念的計畫,喚醒大家對在地文化的保存意識。方序中說:「追逐『時間』的我們,漸漸地發現時間是個溫柔的殺手,在匆忙之間就會慢慢遺忘曾經珍惜的一切。」

此次展覽中,香港藝術家曲倩雯的錄像作品《回家》,擷取基隆、花蓮等地風景,搭配歌手家家重新翻唱1997年順子的〈回家〉,透過耳機的聆聽,唱出遊子們對家的鄉愁,同時刻畫對家鄉的思念情感與想像。

複合媒材裝置《有前無後》,是以傳統民俗的紙紮「靈厝」為主題的作品,將紙紮文化與歌手李英宏創作的祭典音樂搭配,展現焚化紙紮的儀式與現代雲端科技的溝通模式不謀而合。互動裝置《我夢見了小叮噹》是由藝術家王宗欣與樂團茄子蛋發揮彼此童年的共同回憶,小叮噹的道具「任意門」化身攝影機,將人的影像投射於背景並模糊,猶如逐漸消逝的記憶。

另外,藝術家紀昀與樂團宇宙人共同創作互動裝置作品《禁止觸摸》,當觀眾觸碰牆面上的互動螢幕時,影像與耳機裡的歌曲即刻隨之改變,提醒了人們日漸習慣觸摸的冰冷螢幕,逐步剝奪物品真實觸感的機會。

方序中表示,小花計畫來到第5年,此次首度將當代藝術與流行音樂結合,在欣賞當代藝術的同時,也能重新與流行音樂發生關係,並透過音樂重組與喚起回憶。方序中指出,藉由光影、互動與跨媒介材質,讓聽覺描繪出記憶的骨架,視覺則豐厚了回憶,一首首的樂曲皆是不斷提醒觀者面對不願失去的一切,聽完音樂後,彷彿也體驗了每個人的故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