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每幅畫都有故事 看順益台灣美術館典藏

2020/07/29 05:30

李梅樹作品〈海上晨曦〉,油彩、畫布,1978年。(記者陳昱勳攝)

我們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將與台灣有關的畫作蒐集起來

陳進作品〈洞房〉,膠彩,1955年。(順益台灣美術館/提供)

記者陳昱勳/專題報導

目前美術館內有常設展與特展「福爾摩莎頌」,特展呈現以30幅描繪「山」、「城」、「海」為主題的畫作,藝術家包含吳隆榮、袁國浩、張炳堂、楊三郎、藍蔭鼎、洪瑞麟等,展至2021年5月31日止。常設展則以影響畫壇深遠的12位前輩藝術家為主,包含郭雪湖、陳進、林玉山、倪蔣懷、李梅樹、廖繼春、李石樵,以及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共12幅畫作。(圖文:記者陳昱勳)

台灣美術史的重建,並非光靠政府之力促成,過去因各種因素,許多日治、戰後等前輩藝術家畫作流離失所、遺落海外,要將這些資產蒐集回來、逐一拼湊起藝術史拼圖,實為一大工程。今年6月成立的順益台灣美術館,重新將名譽董事長林清富畢生收藏展現於世人,豐富的台灣美作品,展現了民間為重建台灣美術史貢獻的力量。

位於台北市西區的順益台灣美術館,前身為順益關係企業「順益行」舊址,由出生新店的企業家林迺翁於1947年成立,其子林清富於1985年成立「林迺翁文教基金會」,並在1994年在台北士林區創立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推廣台灣原住民文化和展覽活動。新開幕的順益台灣美術館,周邊佇立了「台北府城北門」、「撫台街洋樓」、「台北郵局」以及近日重新開放的「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顯見當年台北舊城風華及其悠久的開發歷史。(圖文:記者陳昱勳)

林清富自1970年代開始向藝術家收藏作品,其中因父母親的交情,林清富十分難得地向李梅樹求到了第一幅畫作〈海上晨曦〉,後來更陸續收藏了郭雪湖、陳進、林玉山、倪蔣懷、廖繼春、李石樵,甚至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與鹽月桃甫的創作,至今累積近400件收藏品。

為父親圓夢,林清富女兒、順益董事長林純姬花費近3年催生順益台灣美術館,回想起籌備初衷有感而發地說,順益行(美術館現址)是她阿公阿嬤的「起家厝」,父親又擁有這麼好的素材,應該將此地做為展示的場域,比起成立新的事業單位更具意義,因此不管是台灣人或者觀光客,都能透過畫作,用另一個角度欣賞台灣的美。

至於父親求畫過程,林純姬笑說總有道不盡的故事,尤其當年許多藝術家是不賣畫的,因此林清富花了很長時間與藝術家「搏感情」,其中前輩藝術家李石樵曾表示「30號以上作品是不賣的」,不過李石樵喜歡喝酒,父親便帶著酒到工作室賞畫,久而久之就賣了作品給父親,讓他十分感動。

林純姬也透露,目前尚未展出的膠彩畫〈洞房〉,描繪著一位剛新婚,在房內等待著丈夫的新娘,除呈現出新嫁娘內心的憧憬,畫中人物豐腴端麗,也反映當時台灣女性對美的追求,此作品曾入選日本第10屆全國美展,林純姬表示,藝術家陳進在當年忍痛割愛給父親後,因輾轉難眠,託徒弟詢問是否能「賣回」,但父親做出承諾一定會好好地保存,進而成為鎮館寶之一,未來也將陸續展示。

林純姬表示,除了常設展定期替換外,未來特展以一年兩期進行,此外也可能與其他館舍合作,推出不同主題展覽,「我們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將與台灣有關的畫作蒐集起來。」林純姬說,美術館運作不易,遑論是單純由企業支撐經營,但期望這些畫作能成為「教材」,為拼湊台灣美術史盡一份心。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