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城北舊事】 郝譽翔/野性水城

2021/02/02 05:30

◎郝譽翔

◎郝譽翔

1975年我們全家從高雄搬到台北,第一個落腳處是北投區的尊賢街。那附近多是些道德意味濃厚的街名,從「實踐」、「尊賢」、「明德」、「自強」、到「立農」,切割出一片台北六○年代以後才大量湧現的四層樓公寓,造型方正,中規中矩,住在其中的居民也似乎多是些軍公教人員。

我後來才知道,實踐街的名字,就是源於街尾政府專門訓練高階軍官的「實踐學社」,至於街口四棟淺灰色洗石子牆的公寓,則是中央社員工的宿舍,如今已成了無人的廢墟,但當年可是既低調又莊嚴。我每天上下學都會經過,看見出入其中的人身穿白色襯衫,手提一只黑公事包,彷彿裡面擺的全是些非比尋常的機密,總是不免心生一絲畏敬。

這一帶雖屬於北投區,但我們卻多說是「石牌」,以為越過了公館路以後,才算是真正的「北投」。但捷運開通之後,竟又出現了一個新鮮的地名:「唭哩岸」,而我也才恍然大悟,「唭哩岸」原來才是真正的舊地名,平埔族語「海灣」意思,而三百多年前這兒竟是台北和淡水之間的要道,也是淡水廳漢人最初移入的地方,號稱是「淡北第一街」,不但遍布著旅社、酒館和商家,還有一座最早的荷蘭領事館。

於是有太多事情是後來才知道的,但我當時卻渾然不覺,七○年代的唭哩岸已不復繁榮,而多見青翠稻田,反倒比較符合後來的名字「立農街」。據說原本還有兩條引自天母磺溪的水圳――清水圳和八仙圳,遍布著石橋和溝渠,舟楫帆槳,儼然是一座波光蕩漾的水城,然而在我童年時代那些水圳多已肝腸寸斷了,大半都被柏油馬路遮掩,偶爾才會冒出一小段殘餘的水溝,就如同舒國治《水城台北》所言,台北在六、七○年代現代化的過程中,從一座「水城」變成了「陸城」。

如今大家都說「親水」,喜歡臨水而居,但我記憶中卻是以「惡水」居多,每次颱風一來磺溪暴漲,周圍就必定淪為汪洋一片。我就讀的小學因此蓋成了高腳樓似的建築,一樓空空如也,稱之為「防洪教室」。好幾次大水夾帶黃沙湧來,幾乎淹沒了我的胸口,而我驚駭看著水蛇從身邊蠕蠕游過,竟不知如此龐大的水究竟從何而來?

大水總是來得快,去得慢,有時一星期都還不退,在烈日的曝曬下發出濃重的腥味。好不容易等水退盡了,留下的是滿地泥濘,還有數不清的蚯蚓和水蛭在翻滾爬行,一不留神,就會爬上我們的小腿。但如今我不知有多少年沒見過蚯蚓和水蛭了,更遑論水蛇,眼看著磺溪的堤防愈建愈高,而台北也變得愈來愈安全、明亮而乾淨了,野性的水城,已乖乖馴伏在那一條又一條道德化的街名裡。●

【城北舊事】隔週週二見刊。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