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城北舊事】 郝譽翔/大房子

2021/03/27 05:30

◎郝譽翔

◎郝譽翔

回想我童年時代的台灣,距今也才不過四十年,卻好像是一個比外太空還遙遠的異世界。那時的物質貧乏到不可思議,小孩子的零食只有「乖乖」,冰棒只有「小美」,就連精神的糧食也是,電視節目少得可憐,小學圖書館的架上更是稀稀落落,除了一套省政府教育廳出版的「中華兒童叢書」之外。

但少,卻不見得不好,這套「叢書」因此被我讀到滾瓜爛熟,尤其是其中的兩本:《小紅和小綠》和《大房子》,這麼多年了始終在我的腦海栩栩如生。《小紅和小綠》描寫長白山的人蔘精,是小說家潘人木的傑作,許多人至今都還念念不忘,然而《大房子》呢?我卻再也沒聽別人提起過了,甚至一度以為它根本不存在,是我自己幻想出來的書。

直到最近我下定決心認真搜尋,才在圖書館的角落把它找了出來,啊,果然沒錯,就和我的記憶一模一樣,從第一句開始就牢牢抓住了我――「九歲的趙威文,從一個最偏僻的村莊出發,走到了山路的盡頭,終於看見那條曲曲彎彎的鐵路了。」而讀到最後一頁時,我的眼眶也一如當年濕潤泛紅。

《大房子》的插圖也如我的記憶,就是出自名家徐秀美之手。但作者吳明又是誰呢?是誰能寫出這麼溫暖又哀傷的書?我上網找了好久,最後才在潘人木的條目下,發現「吳明」竟是她的筆名之一,而這套「中華兒童叢書」也竟多是她用不同筆名寫出來的成果。

《大房子》描寫一個南部鄉下的男孩:威文,在村子一場大火後淪為孤兒,無歸可歸的他,想起了當建築工人的父親曾說,為了他在台北蓋了一間「大房子」,還在紙上一遍遍畫下房子的模樣。於是他決定沿著鐵路一直往北走,到台北去找那間「大房子」,就在經過了幾天幾夜的艱苦跋涉,殘酷的謎底最後揭曉:原來父親所說「大房子」,居然是總統府。

後來每當我經過凱達格蘭大道,看到路盡頭那棟赭紅色的「大房子」時,心底不免都會浮現這個故事。彷彿看見的不是威權的象徵,而是一個鄉下男孩對於台北的追尋和嚮往。我也不免想起了自己七歲那年,和母親從高雄搭著平快夜車搬到台北,黎明時分天剛濛濛亮,火車一邊發出尖銳的汽笛聲響,一邊駛入台北車站的月台。而我張著迷惘的雙眼,望著車窗外這一座逐漸甦醒的城市,心中不也和威文一樣懷著尋找「大房子」的不安與渴望?

我甚至固執地以為,「北」這個方向代表的就是文明和進步,所以每一回從北投要去市中心,我都以為自己是在朝北走,朝一個更熱鬧也更繁榮的方向。在我年幼的腦海裡,竟因此有著一幅南北顛倒的台北城市地圖,而只要是好的事物,都在「北」方。

如今重讀潘人木的《大房子》,我佩服她在白色恐怖的戒嚴年代裡,竟敢以「總統府」做為隱喻,但私心更感謝她寫出了一個南部孩子的台北情結,混雜著夢想與恐懼的忐忑矛盾。就在這一路向北的旅程之中,我可曾追尋到了自己的「大房子」?或終究體悟到這不過是一場荒唐可笑的夢?或是一次徒勞無功的跋涉?答案卻已然失落在時光中。●

■【城北舊事】隔週週六見刊。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