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表藝人物】傳承民謠與母語 活在台灣做自己 ─陳明章談音樂創作
成立台灣月琴民謠協會後,每年辦理「台灣月琴民謠祭」讓音樂家與月琴學習者發表與交流,是傳承很重要的項目。
文.攝影/記者凌美雪
陳明章在北投出生、長大、工作與生活。位於新北投舊公寓的工作室內,包圍著榻榻米上方的3面牆上幾乎掛滿月琴,另一面牆上掛著他自己琢磨好久發明的「台灣明琴」,角落裡還有吉他,每次跟來訪的客人講到他正熱衷傳承的「二音和弦」理論,見聽者流露出迷惘,便隨手抓一把琴彈起來……他說,做音樂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曾經連續2年蟬聯兩廳院售票系統現代戲劇排行第1名的《再會吧 北投》,今年10月重啟巡演,這齣以陳明章音樂為骨架的台灣原創音樂歌舞劇,每首歌幾乎都膾炙人口,或可說,很多人是為了這些動人的歌曲進劇院看戲,陳明章也在劇中擔任吟唱歌者,扮演串場說書人的角色。但陳明章說,這次他不會全程參與,一來,站在傳承的角度,他的角色要交棒給下一代;二來,他還有更多亟待完成的夢想。
工作室內掛滿月琴。
電影配樂嶄露音樂才華
形象總是與月琴連結一起的陳明章,音樂之路啟蒙其實是國中時把玩了哥哥的吉他,當時校園民歌正風行,陳明章還曾在當兵前加入「木吉他合唱團」。後為幫忙照顧家裡銀樓生意,陳明章回到北投在自家樓上開設音樂教室教授吉他。
當時的陳明章或許並不清楚自己理想中的音樂應該長什麼樣子,直到20幾歲偶然聽到陳達的音樂,被他根植於土地與真實生活的吟唱特質所震撼,也激發他思考什麼是台灣音樂,開始用台灣的語言創作。可惜那時的台語歌沒什麼發表的機會,導致他潦倒了好長一段時間。
但陳明章作曲的才華沒有被埋沒,侯孝賢找陳明章為電影《戀戀風塵》做配樂,一舉於1987年在法國南特影展獲得最佳配樂獎,陳明章迎來音樂創作的一波高峰,陸續發表《現場作品》、《下午的一齣戲》等,都獲得很好的成績,除巡迴各地演唱,也為其他知名歌手如黃乙玲等製作唱片,當時還未走紅的伍佰更曾當過他的助理。
也因為1992到93年間案子接太多,陳明章開始有被掏空的感覺,仰賴喝酒激發創作靈感,嚴重時1天1瓶高粱,雖然之後仍以電影《戲夢人生》獲比利時法蘭德斯影展最佳配樂,但沒多久就因酒精中毒差點送命,鬼門關走一回,開始憂鬱、恐慌症纏身,痛下決心戒酒,至今,喝酒於他只是淺嘗。
陳明章都會將月琴安排進現場演出裡,卻從未發行月琴彈唱專輯,因此特別挑選幾首現場歌曲收錄在《月光暝》。
福爾摩沙淡水走唱團
戒酒後的陳明章,1995年寫了〈流浪到淡水〉,這首歌最初是為盲人歌手金門王與李炳輝悲苦的走唱人生而寫,卻也促成陳明章於1996年成立淡水走唱團;2007年起,演出形式增加了陳明章調弦吉他多樣的演出內容,以及東方古典的樂團演出編制。2009年淡水走唱團正式更名為福爾摩沙淡水走唱團。
陳明章自述「淡水走唱團」的名稱緣於台灣北部有淡水河,南部有下淡水河(高屏溪),東部也有淡水溪。台灣的河川之美孕育無窮的人文生活及民眾生機,台灣的山脈森林,及環抱的太平洋,也正是宇宙賦予此地人們生存及生活的美感泉源,這也是淡水走唱團創作靈感的泉源。
這個台灣的東西南北土地觀,正是「陳明章調弦吉他」的音樂從母土養分滋長的輪廓,包括從小在廟口聽見的各種戲曲元素,日後,他將東方的五聲音階、南管、北管與歌仔戲的曲牌轉換成為全新的語言,把布農族的八部合音變成獨特的吉他調弦法,海浪一波波拍打海岸的聲響,成為獨一無二的海洋吉他調弦法。
樂團至今匯集了來自各方音樂好手,如二胡、大廣弦還是殼子絃都難不倒他的蕭詩偉,兼具西方與東方精神的鼓手鍾成達,以及笛子手林玲安、吉他手黃培育等,還有鋼琴王俊傑、薩克斯風張林峰、貝斯手郭謙成、打擊李斯勇、爵士鼓丁麟等,使富有傳統情調的台灣音樂活出現代化的面貌,卻又能深深打動人們生命中的情感記憶。
從吉他到台灣明琴,記錄了陳明章超過40年摸索台灣音樂的軌跡。
母語的傳承是認同的問題
寫歌40多年,發行20多張專輯,從電影配樂到流行音樂、舞台劇音樂,除了質樸、溫暖的共通特質之外,很難為陳明章的音樂風格下定義,有人乾脆稱之為「明章流」,但陳明章稱自己的音樂是扎根於自己生活土地的台灣音樂,簡單說,就是「活在台灣做自己」。
然而,67歲的陳明章說,過去這10多年來讓他最念茲在茲的,是民謠與母語傳承。若說過去的音樂生涯有什麼成就感,就是把月琴民謠的風潮帶回來,在北投開的音樂課程,包括恆春民謠、南管北管等,學生來自台灣各地,年齡從小學到80幾歲。陳明章說,開始說要教恆春民謠時,只有2個學生,現在多到他自己也算不清楚,年輕人聽到「思相枝」不會再問「在枝什麼?」風氣打開了,現在看到有些在樂壇上各占一席之地的音樂人,比如林生祥、桑布伊、百合花樂團主唱林奕碩、農村武裝青年阿達等,都能彈月琴,雖然不是自己的學生,陳明章心裡仍感到很高興。
至於「母語」,雖然陳明章做的多是台語音樂,但他心裡對「母語」的定義遠比「台語」寬廣,在多元文化的世界裡,每個人的母語不盡相同,重要的是認同。比如2019年,為挺香港反送中,陳明章寫了〈香港!自由〉台語版,他說,不只是香港,希望這首歌能給正為生命自由努力的人一些力量,「想改成任何語言都沒關係」,於是,作曲人陳明章,填詞者署名「香灣人」的粵語版,由一個小男孩以童稚的聲音唱出,不知讓多少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客家語也可以,比如在客委會策畫下,年底陳明章將與胡德夫、陳永淘合作,一起在北流開唱,以各自擅長的歌謠合創、共演,還將共同創作1首新歌。怎麼做到呢?陳明章說,有感動的就會寫。
寫歌40多年,發行20多張專輯,包括電影配樂、流行音樂與舞台劇音樂等。
年紀越大 能再做下去的是音樂
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光是盤點這1年的工作內容就非常驚人,除每週3天台灣音樂教學,以及不定期受邀演出與為人站台的記者會,今年3月,陳明章率福爾摩沙淡水走唱團在北投溫泉博物館舉辦了3場「走唱春天」音樂會;4月與馬世芳在南美館進行「從抗爭到共生」講唱會;6月在衛武營舉辦「戀戀35 陳明章現場作品35年」音樂會;7月國家電影中心名人堂為他舉辦「回顧《戀戀風塵》─陳明章與電影配樂」講座;9月在北投溫泉博物館舉辦為期1個月的「2022台灣月琴民謠祭」;10月要參與《再會吧 北投》演出;11月還有「聽著風飛沙的聲 陳明章音樂會」。
這期間還包括最新專輯《人生舞台 新黑貓歌劇團》7月發行,《新黑貓歌劇團》是陳明章5大音樂劇夢想的其中1齣,另4部包括《下午的一齣戲》、《再會吧 北投》、《行過濁水溪》、《撼山河》等,多數醞釀10幾20年了,其中因《再會吧 北投》機緣到了,就成為首部完成的音樂劇。
相對於民謠與音樂劇的通俗性,被陳明章形容為藝術性質比較高的電影配樂,則串起了很有趣的世界文化鏈,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因為《戀戀風塵》的感動,主動邀請陳明章為《幻之光》配樂;後來有一位葉門導演因為《幻之光》找上是枝裕和,因而於今年敲了陳明章的門,而他同意合作的前提是,國籍要寫「台灣」。
在陳明章氣定神閒、開朗淡定的談話特質裡,無法想像他怎麼這麼拚?他笑著反問:年紀越來越大,還能再做什麼?
就是音樂!
陳明章40餘年來不斷思考如何創造一把屬於台灣樣貌及聲音的琴,後來以月琴為基礎結合吉他,透過各種彈奏、演出實驗,於2020年創造出有6條線的「台灣明琴」。
陳明章小檔案
‧1956年生於北投
‧1986年,以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獲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電影配樂
‧1993年,開創「陳明章的二音合弦理論」,立志傳承月琴文化
‧1999年,以林正盛電影《天馬茶房》獲亞太影展、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
‧2009年,成立台灣月琴民謠協會,投入教學推廣台灣月琴民謠彈唱
‧2013年,《花漾》電影配樂以南管吉他調弦創作,開創音樂生涯另一個里程碑
‧2022年,《人生舞台-新黑貓歌劇團》創作專輯發行
(資料來源:陳明章音樂工作室)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