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在夢開始的地方,永續是最美的風景─《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邀美與生活同行
皆川明於《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展場留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文.攝影/林以諾
將「由織品設計為原點」的服裝創作,視為創造日常生活景觀的旅程。當人們的身體因為穿上衣服而充滿了豐富飽滿的想像,皆川明由此獲得了莫大的滿足,這是鼓舞著他持續走在創作之路上的動力。
或許你會問:「什麼是好的設計?」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展覽裡,近950件展品是絕佳的代言,它們讓你我知曉,當一個構思透過創作,而以物件的形態承載了美好的人生與記憶,這就是好的設計。
繼8月的文博會、10月的台灣設計展接力於高雄登場,昔日港都傳統產業的海派製造魂,已然在「設計加值」的時代趨勢下,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美學能量進港。高雄以「設計」定調城市美學的進化升級,高美館則透過城市平行展覽的模式,以《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特展的揭幕,呼應著高雄以文化創意構築美好生活的願景。
匠心造物帶動幸福的善美循環
《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所到之處,都是驚喜。從2019年東京都現代美術館重新開館舉辦的首展,接續巡迴日本兵庫縣立美術館、福岡市美術館、青森縣立美術館,首度移展海外便在高美館盛大展出。田根剛和葛西薰充分利用每個展覽場地的特性,將美術館的空間和minä perhonen的經典布料、時裝、家飾,以及設計師的插畫手稿、設計原稿、錄像與文獻檔案等展品協調融合,加上施工職人們精緻的作業,讓每場獨具特色的展覽都能臻於完美。
「匠心造物」(Monozukuri)是貫串《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展覽的關鍵字,若進一步詮釋,便是「創造造物場所,創造造物之心,創造惜物生活,隨之形體有了生命」。當皆川明在1995年創立minä perhonen品牌時,正是日本製造業從國內逐漸轉向海外廉價生產線的時代。當時,他體悟到如果人們的生活或是產品,能讓生產者和使用者以共生共榮的方式並存,應該是相當美好的事。因此minä perhonen的營運始終是與日本職人共同合作,創造出讓人們能夠擁抱生活,感受喜悅,進而產生成就感與幸福感的善美循環。當使用者對物產生情感後,由此再產生真切的記憶,皆川明認為由這些自發性的情感與記憶所帶動的循環,是「匠心造物」最為核心的結構,也讓他與同仁們更加開放自己的眼界與心胸,汲取各種可能結合日本製造工藝、推廣永續之美的概念模式,與大眾分享對於幸福的理解──不凡的形式,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物件,就是藝術與美發生之處。
沿著光廊欣賞minä perhonen布料的細節。將minä perhonen布料拼接而成的巨幅作品。
喚醒本質感知的有機意象
這個時代有太多因為過度加工、超速而遭到遺忘的物事,《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展覽希望喚起人們對於本質感知的探索,透過材質、顏色、線條來描述抽象、感性的生活態度,展覽入口的〈雲〉由105件minä perhonen紡織設計品構成,這道布料檔案牆,不僅見證著永不過時的設計概念,也結合了日本職人智慧與技術的結晶。
展覽入口的〈雲〉由105件minä perhonen紡織設計品構成。
展場內的8個子題呈現了多元化的創作媒材與設計脈絡:鮮黃的弧形展區〈實〉,展示著minä perhonen經典的圓圈花紋〈鈴鼓〉(tambourine)的發想與應用。每一圈鈴鼓圖案由25個形狀、間隔不均的圓點組成,〈鈴鼓〉花紋自2000年發表以來,至今共創造了602款樣式,布料長度目前已達124公里。透過皆川明的手繪設計圖、神奈川蕾絲工廠的師傅佐藤敏博建立的數位檔案,以及用〈鈴鼓〉花紋製作的衣服,具體說明將靈感化為成品的從無到有過程。〈森〉展區為「特別的日常服」營造了美的有機意象,展示品牌創始至今27年來發表的180多款服裝,傳達不受流行所限的通用性設計。〈芽〉展示著品牌設計師們俯拾日常所見及旅途邂逅風景所繪製的布料設計手稿,觀眾可以看到手繪下的線條有些晃動、也有一些偶發的意外筆觸,這裡面都蘊藏著創作者的情感。
鮮黃的弧形展區〈實〉。〈森〉展示品牌創始至今27年來發表的180多款服裝。〈芽〉展示著品牌設計師們的布料設計手稿。
用不同的視角看待熟悉的景觀
在〈風〉展區裡,藝術家藤井光的錄像作品《穿著喜悅之景色》以詩意紀錄的手法,拍攝了東京、山形、巴黎、廣島與沖繩等地女性與minä perhonen服飾共同度過的日常。〈根〉聚焦於皆川明個人的創作,包括他為報紙連載所繪製的插畫、為2019年東京都現代美術館開展所創作的飛鳥《northern bird》,以及在多治見的百草工作室創作的陶藝作品。
藝術家藤井光的錄像作品《穿著喜悅之景色》。
沿著過道步入〈種〉展區,首先入眼的是皆川明在19歲的芬蘭拉普蘭之旅,不惜用盡旅費也要買下的一件大衣,他意識到衣服可以帶著自己前往一個全新的地方,也可以讓人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原本再熟悉不過的景觀。〈種〉展區以詳盡的文獻檔案介紹了設計思維、設計原型及靈感來源等品牌的創作哲學──minä perhonen自成立以來就秉持著不浪費材料,以及珍惜一切人力與物力的原則,將裁剪服裝後剩餘的布料有效活用,不僅減少材料的消耗,也帶來了創新的設計理念。〈土〉展區透過向顧客借來的衣服,傳達了使用者不僅讓設計具有物質價值,還創造出記憶的內在價值,皆川明希望觀眾可以透過每件衣服的故事,感受到無論記憶是喜悅或悲傷,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溫暖且珍貴的存在與連結。
皆川明在芬蘭拉普蘭之旅買下的大衣。
【專訪皆川明】職人的眼光、熱情與愛,成就創意的高品質
與皆川明的對話,就從minä perhonen的命名開始。這兩個字都取自芬蘭語,minä是「我」,perhonen是「蝴蝶」,因為想給人一種些微、細小的印象,所以採用了小寫字母,「與其說是表現品牌理念,我更想讓品牌有種內斂、給予人們可發揮想像的空間感。隨時保有讓自己的想法奔馳的空間,靈感就會像呼吸一樣,不斷湧現。」
在品牌創立初期,皆川明曾為了維持生計而前往魚市場打工,他笑著說起這段往事:「我在魚市場打工時學到,職人若有挑選高等漁獲的火眼金睛,通常他的技術也很優秀,並會將食材運用得淋漓盡致。一位優秀的職人,擁有選擇材料的眼光和技術才能創造高價值,這個結論非常符合我們的想像,但實際上,一位優秀的職人將熱情與愛投入到所有的工作裡,自然就能提高他選擇材料的眼光和技巧。」從海的世界到織品服裝的領域,在食材和布料之間也具有共通性,皆川明分享打工時期獲得的啟發:「不同部位的鮪魚,因其重量不同,價值也各不相同,但同一條魚各部位的肉質都是一樣的。我從魚市場職人身上學到,就算是看不見的地方,設計也不容草率馬虎,必須維持跟外表同等的設計品質,才能維持物品價值的一貫性。」
皆川明獻給《自由時報》讀者的畫作與親筆簽名。
啟動美好生活的永續能量
展名《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當中的「つづく」意指「未完、待續」,在皆川明的解讀裡,「つづく」包含了「年月時間的繼續性」、「製造工藝的承襲」以及「理念和哲學的傳承」這三重意涵,是「時間、生活、精神」的「延續」,若想藉由設計傳達這樣的觀點,最重要的是設計出能夠豐富生產者和使用者生活之物,「透過設計能讓生產者和使用者感到幸福,我稱之為『豐富』。這是一件持續性的事情,因為設計會牽起喜悅的循環能量。所謂的生態與永續,不能只從物質、環境的面向來討論,必須讓人們的生活伴隨著精神的喜悅才得以實現,而創意產業的設計、藝術、教育等領域,可以創造喜悅和幸福的價值。所謂的『美好生活』是因為熱情和觀察力結合所產生的,不只是經濟富裕的狀態,而是指能以喜悅和好奇心面對日常事件,並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皆川明相當認同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對於生存之道的想法,「從他身上,我得知在自己整個人生中,是可能做到肯定自我、獲得幸福感的。從其他藝術家和小朋友的繪畫中,讓我對思考和創造的結合有了嶄新的發現。」回想起創建品牌之初,便希望建立延續百年的品牌價值,皆川明謙虛地表示:「因為我沒有任何特殊才能,所以不需要趕在人生完結前實現一個夢想。我明白,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我所設想的世界是來不及實現的,所以我思考著如何讓自己的設計化為土壤,提供實現理想所需要的養分。我想將餘生用來幫助下一代的創作者,期盼在自己無法參與的未來裡,工藝的創造仍是社會最珍貴的寶藏,並能帶給人們幸福。」
minä perhonen為參觀展覽的觀眾製作的皆川明手繪插畫提袋。皆川明在多治見的百草工作室創作的陶藝作品。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