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揭密檔案】走進故宮庫房─外人無法窺視的國家機密寶庫
位於故宮後山停車場的山洞庫房外門。(資料照)
文.攝影/記者凌美雪
【採訪側記】
基於國寶安全考量,原本故宮庫房不開放給一般人申請參觀或媒體報導,沒想到因為文物破損問題,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一紙通知,連山洞庫房都打開,媒體有幸「跟團」參訪了幾個不同類型的庫房,揭開傳聞數十年的神祕面紗。
若要說這一趟參觀行程有多稀罕,可說像尋常老百姓被請進宮見皇帝,是無可置信的難得,心情則像到冰島看極光一樣興奮。掌握這看似天上掉下來的機會,此專題除分享進庫房的見聞,也要談談為何庫房這麼神祕?故宮又是以什麼標準,判斷什麼樣的「外人」可以進庫房參觀?
◎◎◎
據故宮史料記載,故宮文物歷經戰亂遷徙到台灣後,最早於1950年在台中霧峰北溝建了文物庫房。後因北溝地處偏僻,因此,籌劃於台北近郊外雙溪興建新館,並於1965年修築完成,同時將原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運台文物併入故宮博物院。
遷台故宮文物主要分為原故博與原中博的典藏,加上後來捐贈與購藏,至今累積約70萬件,其中器物約7萬件、書畫約1.3萬件、圖書文獻則約61萬件冊。但目前展示空間同期最多只能展出3千多件,其他只能存放在典藏空間,等待平均要60年才有1次露面的機會,因此,庫房空間成為故宮最重要的國寶基地。
目前故宮北院除山洞庫房外,其他庫房多改到舊行政大樓地下空間,地上空間則有研究人員辦公室與修護室。為庫房安全考量,此次故宮並未敘明總共有多少庫房,參訪團前往庫房的路徑也禁止拍攝,只知道原以為以前山洞庫房是從後山停車場的戶外紅色大門進出,此行才知正館內就有通往山洞庫房的電梯與連通道(基於保護庫房安全,相關位置不再多做敘述)。
文物庫房分別裝設門禁電腦控制系統及門鎖,經簽報核定使用的庫房門禁卡及鑰匙,由典藏單位主管指定適當人員掌管。
此行參觀重點,雖說打開了山洞庫房,實則只進到文物工作間與第一進的暫存預備區,真正的山洞庫房一百多公尺的隧道,並未讓參訪者進入;此外,就是參觀位於行政大樓的「中瓷」庫房、1間書畫庫房與1間銅器庫房,器物修護室也一併開放參觀。
從提件開箱流程演示可見箱內空隙布滿棉墊緩衝材。
故宮表示,新故宮計畫已規畫完整且連續的文物連通道以連接各庫房空間,確保文物在院區內的運送安全,並利於戒護及監控。另透過既有建築物之空間重新配置調整,將新增文物庫房約2百餘坪,同時汰換舊有消防、空調設備及進行建築物耐震補強。
器物修護室正為準備展出的文物進行整理維護。
山洞庫房
北院山洞庫房建於1965年,內設有A(170公尺)、B(150公尺)兩座,共存置18608件,約為院藏陶瓷總數25249件的73.7%,收貯於1028只鐵箱。山洞內每隔一段距離都設有監視器。
山洞庫房蜿蜒百餘公尺,每隔一段距離都設有監視器。
山洞瓷庫設1工作間,為工作人員提歸件、整理文物、更換箱內緩衝材料等工作所在,為加強工作期間文物保護,原置於四周的櫥櫃雜物已於今年移除,擴大工作空間,同時,工作桌四緣也圍上不干擾手部工作的高密度泡棉。
文物工作間今年進行空間動線改善,工作桌四緣也圍上高密度泡棉。
故宮人員演示提件及整理文物過程,先以推車將鐵箱從暫存預備區搬運出來,通常需要2位正職及一位技工幫忙搬,上鎖的鐵箱上貼有上次工作完畢的封條。移到工作間後,由工作人員撕下封條再開箱。鐵箱內文物包裝分藍布盒裝與包裹綑紮2種,包裹正逐年由藍布盒取代;箱內文物盒間的空隙,早期以稻草做為緩衝材,後改木絲,現在則配合文物逐箱整理,全面改以棉墊取代。入盒或包裹之前均以無酸紙包覆,空隙處則以棉墊或木絲填實,以避免晃動。
上鎖的鐵箱上貼有上次工作完畢的封條,鐵箱蓋緣外露的是尚未改棉墊的慕絲緩衝材。
山洞庫房管制非常嚴密,每個門都設有實體鑰匙的特殊鎖與數位感應鎖,由不同人持有,即便故宮人想入內都必須通過申請,並在至少3人同行前提下才能進入,據說很多故宮人一輩子都沒機會進到山洞庫房。
從暫存預備區走到底才是進入真正山洞庫房的地方。
書畫庫房
除瓷器外,故宮其他文物都已「改箱為櫃」,是故宮博物館專業管理一項很重要的改革,溫溼度要求更嚴格之外,文物的存放保護也更周全。書畫庫房的櫃子多為木製,每櫃裡面再以層架做出「隔間」,分為軸與冊頁的空間;每一櫃內都有紙本提件登記單,與電腦系統同步登錄。文物若為展覽提件,展完需先送消毒才可歸箱放回櫃子裡。
書畫庫房改箱為櫃後,每櫃裡面再以層架做出「隔間」。故宮人員示範開櫃。
中瓷庫房
目前山洞庫房存放的多是紫禁城來的故宮瓷器,簡稱「故瓷」,行政大樓另有一瓷器庫房,典藏的是所謂原中央博物院,即熱河行宮與瀋陽故宮的瓷器,簡稱「中瓷」,鐵櫃在空間裡一排排、上下層排列,可謂一目了然,但與山洞庫房機密性有無不同?故宮表示,是一樣的。
行政大樓「中瓷」庫房,文物箱一排排整齊有序地陳列著。「中瓷」庫房接近入口處的鐵箱可見一些提件提示。
銅器庫房
與其他庫房相比,改箱為櫃的銅器庫房顯然別具未來感,乍看很像雙層列車的車廂,細看每一格玻璃窗內都放滿做為緩衝材、像棉被的墊子,感覺又像極了膠囊旅館。每個櫃子緊緊相連,即便是越洋展使用的「旅行箱」,也都拴緊固定在櫃子上方。有趣的是,櫃子上的盒子色彩大不相同,華麗典雅的紫色是赴法展出時用的,藍綠色錦盒是去美國與日本時用過的,瓦楞紙箱顏色的則是去德國時用的。「旅行箱」可重複使用,上面都貼有品名與前往國家的標籤。
銅器庫房儲藏櫃玻璃上還可見文物檔案,包括名稱、編號、位置等,最重要的是,每次大盤點有發現任何損傷,都會在「文物狀況」上標註。
銅器庫房儲藏櫃玻璃上可見文物檔案,標註歷來「文物狀況」。改箱為櫃的銅器庫房別具未來感,乍看很像臥鋪列車。
【特稿】從嚴格控管到60人參訪團 故宮庫房需要更制度性的開放機制
由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管理作業要點》並未對申請參觀庫房一事明訂條件,只提及按該要點簽奉核准,看似沒有規定的規定,一直以來被塑造成神祕兮兮的感覺,「誰可以進庫房?」變成院長要不要簽准的自由心證。
過去曾鬧上新聞的重大傳聞,不外乎102年時傳言故宮指導委員會召集人林百里以「特別的助理」名義帶著羅芙奧藝術集團副董事長郭倩如參觀庫房,引起外界「特權」聯想,還有陳文茜自爆曾在庫房入口簽名簿看見陳水扁前總統簽名,當時向當事人求證都未獲回應,故宮院長馮明珠不願回答,故宮人員也表示無法取得庫房文件紀錄資料,因此無法說明;而同是故宮指導委員成員的黃光男與漢寶德則都說,他們只有在大盤點時以盤點委員身分進庫房,是有具體的專業任務的,但以指導委員名義進庫房,則從來沒有。還有傳言說柯林頓訪台時也進去參觀過,但都未獲證實。
此次立院考察是故宮歷來最大型的對外開放參觀活動。
這次詢問故宮的結果,故宮指出,經查101年4月28日有「大元建築規劃團隊特別參觀」,「進入山洞瓷庫有林百里等含本院人員共計25人,包含本處提前準備特別參觀事宜,該次開庫至閉庫共計40分鐘;進入行政大樓瓷器庫有林百里等含本院人員共計24人,該次開庫至閉庫共計20分鐘。」
至於前北京故宮院長鄭欣淼於陳水扁與馬英九兩位前總統任內多次來台,且出書評論故宮的藏品,鄭欣淼有無進出過庫房,進去過多少次?故宮則表示,過去故宮曾於民國98年設置過「兩岸文化交流工作小組」,但後來解散了,當時小組的工作人員都不願意對此表示評論,所以目前還無法確認鄭欣淼有無進出過庫房。
而由「嚴密控管」到立院的60人參觀團,正突顯出故宮庫房的開放機制很不制度化,也因沒有明確規定,這次對於立委考察,故宮就沒有拒絕的理由;故宮表示,將針對參觀機制進一步討論,研究是否可就人數、身分、目的及頻率上做出更明確的判斷依據。
山洞庫房開放立院考察團參觀,吸引眾多媒體隨團採訪記錄。圖片左後方可見紅色大門外的正館連通道。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