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史博館攜手央行 推古錢幣線上特展 今夏在家細數「錢塵往事」

2023/07/10 05:30

史博館與中央銀行合作,推出全新「錢塵往事」古錢幣線上特展。
(翻攝自官網)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國立歷史博物館擁有豐富多元且為數眾多的貨幣收藏,被戲稱是「最有錢的博物館」。因此,除有「鈔跑抵家:見錢眼開的多感體驗」行動博物館,繼續於暑假期間到處巡展,另與中央銀行合作,推出全新「錢塵往事」古錢幣線上特展,展出史博館從遠古到清末的錢幣、銀錠與銀元等,計50件珍貴館藏圖像。

〈崇寧通寶〉錢面為圓形,方形穿孔,具細勻的內外廓,錢文書體為徽宗親筆御書的瘦金體。(史博館提供)

「錢塵往事」展出的錢幣年代橫跨數千年,在造幣史上都極具代表性。內容分3個單元,「遠古貨幣」展示夏商時期的貝幣及春秋戰國的布幣、刀幣與圜錢;「歷代法幣」展示秦半兩、漢五銖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所發行的通寶;「邁向銀本位」展示銀錠、元寶與銀元等代表邁向銀本位制(以銀為貨幣單位)的貨幣。

戰國時期的〈方足布〉,幣面右左側鑄有2字錢文,考釋有「貝丘」、「齊貝」、「榆即」等說法。(史博館提供)

史博館長梁永斐指出展覽亮點,比如〈方足布〉,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金屬幣,但由於當時群雄分立,各自參考不同的青銅工具,發展出鏟形(布幣)、圓形(圜錢)、刀形(刀幣)等不同形式的錢幣。布幣製作發想的靈感可能來自於農具的鏟型,不但是最早的人造貨幣之一,且其造型方正穩重,易於辨識,可說是今日各式錢幣的老祖宗;如今央行、臺灣銀行及財政部的識別標誌(Logo),就是以布幣形式為視覺設計,訴說了圖像背後的脈絡及故事。

另一亮點是〈崇寧通寶〉,從唐高祖李淵鑄造第1枚〈開元通寶〉起,以「通寶」或「元寶」為錢幣定名的習慣延續至民初;通寶在唐中期後,逐漸發展成為年號錢(新君登基,即發行以其年號為名的通寶)。到了宋朝,錢文甚至還由皇帝親筆撰寫發行,被稱為「御書錢」。這枚〈崇寧通寶〉就是由宋徽宗以他聞名於世的瘦金體所書寫,流傳到今日成為藝術珍品。

「錢塵往事」即日起於中央銀行券幣數位博物館上線(https://museum.cbc.gov.tw/museum/#live),民眾可隨時上網參觀,炎炎夏日「在家數鈔票」。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