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衛武營跨國共製 全本韋伯歌劇《魔彈射手》9月在台首演
《魔彈射手》為德國浪漫主義歌劇奠定良好基礎,是韋伯最受歡迎作品。(衛武營提供)
〔記者凌美雪/高雄報導〕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每年2部歌劇,已是古典音樂愛好者首選,有時是膾炙人口的名作,如《杜蘭朵》、《魔笛》、《茶花女》、《諾瑪》等;有時則是國人較不熟悉,卻是好聽好看錯過可惜的佳作,如《戰爭安魂曲》、《被遺忘的瑪麗亞》,而即將於9月初在台首演的《魔彈射手》也是其中之一。
奧地利導演約翰尼斯.萊特麥爾(中間黑衣站者)親自來台指導排練。(記者凌美雪攝)
印象中,《魔彈射手》曾在台北兩廳院開幕後的前幾年演過一次,但爾後除偶見樂團嘗試過音樂會版本之外,再度以全本歌劇完整演出,就是此次衛武營、台北市立交響樂團聯手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跨國共製的版本。即便是衛武營總監簡文彬,曾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駐院指揮長達22年,也說自己這次是首次指揮《魔彈射手》(萊茵歌劇院演出過,但非簡指揮)。
此次台灣演出分A、B卡司,上週先完成B卡司團隊排練,女主角是歌聲相當甜美的蔣啟真(黃衣),指揮簡文彬(白衣坐者)為請假的李增銘「代打」,意外讓人發現很會唱。(記者凌美雪攝)
《魔彈射手》是「德國歌劇之父」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的經典代表作。在韋伯身處的18世紀,幾乎是法國歌劇與義大利歌劇主流的天下,時任歌劇院指揮的他發現,整個歌劇院只有他1位德國人,抱著要讓大家對德國歌劇刮目相看的想法,便取材德國故事創作了《魔彈射手》,1817年由金德(Johann Friedrich KIND)完成劇本,韋伯譜曲時,運用了他最熟悉的德國民族音樂搭配創新手法,因此,1821年在柏林皇家歌劇院發表就大獲好評,並以不同版本讓這部德國歌劇活躍於歐洲各大歌劇院。
《魔彈射手》主要人物包含女主角亞嘉特、男主角馬克思、亞嘉特的妹妹安及邪惡獵人巴斯卡。故事描述年輕獵人馬克斯,為贏得射擊比賽以娶護林官女兒亞嘉特,不惜把靈魂賣給魔鬼,換取百發百中的魔彈。緊扣著善惡對抗的情節,強調心理縱深,搭配森林和魔法、現實與奇幻,優美曲調加上精采的管弦樂配器豐富故事場景。韋伯的曲風帶有濃厚的德國色彩,常以獨特的樂器與合聲效果來演繹德國大地之美,作曲家華格納、舒曼、白遼士與德布西爭相仿效,確立了19世紀初期浪漫樂派的風格。
簡文彬表示,此次衛武營所帶來的《魔彈射手》,是法國作曲家白遼士的版本,由於當時在法國不允許歌劇中有「講話」,所有對白都必須用唱的,因此,白遼士版本是只要有對白就全部改成宣敘調。然而,「口白對話」又是德國歌劇非常重要的,奧地利又是德語系國家,因此,茵斯布魯克劇院又將白遼士版本中部分對白改回來,做為最終的呈現版本。
簡文彬還透露此次版本特別之處,原來最初韋伯在為金德的劇本譜曲時,因考慮前面2個場景太囉嗦,就省略掉,使金德一輩子耿耿於懷;而此次奧地利導演約翰尼斯.萊特麥爾(Johannes REITMEIER)認為,被省略掉的前2個場景中,有為全劇於最終由悲劇變喜劇埋伏筆之處,因此,巧妙加回第1幕中,使整個故事更為完整。
9月8至10日於衛武營歌劇院連演3場,15至17日於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演出3場,詳詢衛武營官網(https://reurl.cc/RzR5Nz)。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