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林水福/到伊豆探訪川端與舞孃的足跡

2024/01/18 05:30

文.圖片提供◎林水福

一、 伊豆,早已聽說的文學聖地

伊豆,這名字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早在1980年留學日本東北大學時,耳朵裡常飄進伊豆這二個字。同學裡有專攻現代文學的,課堂上幾乎每年都有人以《伊豆的舞孃》為題發表,因此,伊豆這名字感覺就像身邊常見面的同學,經常有人喊他的名字。

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孃》,讀過,但年代久遠,早已忘記第一次讀是什麼時候了。

二、 《伊豆的舞孃》寫了什麼?

這次「伊豆楓紅文學行旅」目的地就是伊豆半島,探訪文學,欣賞楓紅,藉此機會重新閱讀相關作品,實際踏訪作家走過的足跡,對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一種享受,教我如何能不答應呢?

《伊豆的舞孃》是川端康成初期的代表作,以川端大正7年(1918)第一次到伊豆旅行時實際發生的事為素材,寫成〈湯島的回憶〉,1926年進一步改寫成我們現在看到的中篇小說《伊豆的舞孃》。

故事的大概情節:

「二十歲的一高學生『我』孤獨的伊豆旅程中,在天城嶺附近邂逅了巡迴藝人的一行人。他們是年約四十幾的婦人,與二十五、六的男子榮吉夫婦,和二個十幾歲的榮吉的妹妹。其中,提著大鼓,鵝卵形臉蛋,眼睛大大的少女,是榮吉最小的妹妹,也是故事的女主角舞孃。『我』被她強烈地吸引,後來才知道她的名字叫『薰』。小說中,絕大部分以舞孃稱呼而不提名字,或許這也象徵著二人的距離始終無法縮短、拉近吧!

『我』這趟伊豆之旅,第一晚住宿修善寺,第二天往湯島途中看到舞孃一行人。第二、三晚住宿湯島,四、五、六晚宿湯野,第七晚宿於下田,翌晨在港口與舞孃揮手道別。故事到此結束。」

小說中,在天城隧道入口前的茶屋,「我」趕上了舞孃一行人。「我」問茶屋的老太婆:「那個藝人今夜會投宿哪裡呢?」

老太婆極為輕蔑的語氣說:「那種人,哪能知道投宿哪裡呢?大爺!只要有客人叫,哪裡都能住呀!今晚住宿處哪能說得準啊?」

老太婆說到舞孃與對「我」說的語氣,遣詞用字截然不同。畢竟當時的一高學生,甚受社會看重與尊敬,而對於巡迴藝人,湯野溫泉的村子入口處甚至豎著「乞丐與巡迴藝人不得進入」的牌子,其地位之低下可想而知。

「我」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把一高的帽子摘下,換成一般帽子,意味著「我」把巡迴藝人視為同等人。「我」對他們不輕蔑,率直的善意,巡迴藝人們都感受到了。「我」聽到他們無意間的對話,說自己「是好人啊!」「好人啊,真的是好人啊!」,對自己的肯定治癒了自己歪曲的「孤兒根性」。

什麼是「孤兒根性」?

川端二歲喪父,三歲喪母,與姊姊由祖父母撫養,七歲時祖母辭世,十歲時姊姊去世,十五歲那一年唯一的親人也去世了,川端成了孤兒。

川端在〈文學性自敘傳〉說:

「我自幼就成了孤兒,受到他人過多的照顧,因此,我成了無法憎恨他人,或對他人生氣的人。再則,我認為只要我開口請求,無論是誰都會答應我的認知,至今尚未消失,大家都會寬容我。

不記得自己對他人有過惡意的這種心情,同時也讓我過著安穩的日子。」

川端似乎從一切依賴託付他人,轉而能夠獨立,甚至更進一步可以照顧他人。或許是這樣的轉變讓他覺得這趟伊豆之行治癒了自己的「孤兒意識」吧!

相較於川端的其他小說,諸如:《千羽鶴》、《雪國》、《古都》、《美麗與哀愁》的虛構作品,《伊豆的舞孃》是以川端親身的經驗,敷衍而成的,稱之為「私小說」應不為過吧!

《伊豆的舞孃》男主角的「我」,走過的路線,住過的「福田屋」等都是川端迷「朝聖」的行程與景點。

然而,小說中幾日的行程,除非在日本較長期停留,且體力良好,否則山路崎嶇,路程又遠,很難依小說中所述路線走一趟。

故事舞台的福田屋,雖老舊殘破,然舊屋殘留,昔日浴槽,仍在。而福田屋對岸,舞孃一行人浸泡的共同浴場,已無人使用。

《伊豆的舞孃》數次改拍成電影,較近二次以吉永小百合、山口百惠為女主角。她們二人的劇照,依然貼在福田屋牆壁上供人懷念。

天城嶺隧道已經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車子不通行,另有新道路。入口前的茶屋,早已消失不見蹤影。那一帶完全沒落,變得荒涼。有時會有川端迷來此懷舊。

三、 在河津七瀧看到川端和舞孃

川端在〈獨影自命〉六之三,寫道:

「《伊豆的舞孃》幾乎未描寫從修善寺到下田沿途的風景。可以說只是輕描淡寫,未曾認真描寫自然。二十四歲在湯島寫的,沒打算公開發表的東西,二十八歲時稍加修改謄清。後來也曾考慮加入風景描寫,重新改寫,但未付諸實施。不過,人物當然美化了。」

河津七瀧的觀光路線,在「我」與巡迴藝人走過的路線,或許可以稍微補足川端無風景描述的遺憾,為川端迷提供具體的足跡。

河津七瀧分別是釜瀧、蝦瀧、蛇瀧、初景瀧、蟹瀧、出合瀧、大瀧。這是發源於天城山脈的河津川,沿途奔流而下形成的七座瀑布。

往初景瀧途中風景。(林會川攝影)

用過午餐後,車子直奔初景瀧。

通往瀑布的山間小路崎嶇,步行約二十分鐘抵達。只見青銅像二座。舞孃在前,高中生在後,皆為坐姿,舞孃右手腕掛著大鼓,高中生頭戴帽子。二人的樣子,彷彿初遇,幾分羞澀,稍許靦腆,保持著微妙的距離。

初景瀧前「我」與舞孃的銅像。

沿途,楓紅與綠葉參差,層層疊疊,色彩豐富生動,彷彿丹青高手的傑作,其實,自然天成。當然,攝影者技術的高下,呈現的景色亦有差異。借用同遊朋友數張照片,以為註記兼紀念。

往初景瀧途中風景。(林會川攝影)

我們這裡停留約四十分鐘後,趕赴下一站,伊豆最大的淨蓮瀑布。

來到淨蓮瀑布天色微暗。通往瀑布的小路入口前,豎立著舞孃與高中生的銅像。二人皆為立姿並列,高中生在右,高舉右手,指向前方,舞孃視線循著高中生手指方向往前直視,右手挽著高中生的左臂彎,左手持竹杖。這座銅像的造形,二人明顯是一對戀人!

下淨蓮瀧前,《伊豆的舞孃》一高學生「我」與舞孃塑像。

這與小說的描述不同,或許是人們希望呈現「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願望吧!

前後二座銅像之間,似乎有著一段愛戀故事的進行、成長,也感受到時間的推移。

要下到瀑布的小路旁,有一家看板寫著「茶 踊子茶屋」,可惜天候稍晚(其實才四點多),茶屋已經打烊,無法一窺究竟。從掛著的宣傳字眼看來,應是賣當地紀念品、喝茶、賣茶的商店。我望著已經打烊的這間茶屋,腦中浮現小說中天城嶺前老太婆的茶屋,舞孃捧茶給高中生的一幕:

「舞孃從下邊送茶來。她坐在我的前面,滿臉通紅,由於手顫抖,茶碗幾乎從茶托掉下來,為了避免掉落,將茶托放到榻榻米上的當兒,茶濺出來了。她實在是過於羞赧的樣子,我感到訝異。

『哎啊,討厭吶,這孩子情竇初開了呀!哎呀,哎呀!』四十歲的女人極為驚訝的樣子,蹙著眉頭將手巾丟過來。」

我在心中不禁為川端含蓄而精采的描寫,又讚歎一次。

下到淨蓮瀧前之茶屋。

這時,有人喊道:「快點下來,要不然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我趕緊加快腳步,直奔淨蓮瀑布。

淨蓮瀑布旁的山壁上釘著一面石版,版上刻著石川小百合唱紅的〈天城越え〉(越過天城)的歌譜與歌詞。旁邊四塊大石版,寫著大大的「天城越え」四個字。

淨蓮瀧旁石川小百合唱紅的〈越過天城〉詞譜塑像。

這首歌提到「浄蓮の滝」,雖跟川端毫無關連,卻豐富了淨蓮瀑布的傳說與想像。

山間天黑得快,暮色蒼茫中,向川端與舞孃的銅像揮手道別,結束這段《伊豆的舞孃》探訪之旅,心想他們的愛戀故事終將在人們心中永遠流傳下去吧!●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