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台灣新媒體藝術家的深呼吸──胡朝聖策展 呈現看不見的存在

2007/11/12 06:00

林建榮的作品《花》,慢慢地舒展綻放,經歷一次盛開與凋萎的生命過程。(記者凌美雪攝)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要想讓人「看」到「呼吸」的「存在」!策展人胡朝聖提出這個想法,但他想證明的,卻不是人因為呼吸空氣才能活下去的基本常識,而是企圖呈現更多層次的「看不見的存在」,就像人在「深呼吸」時,感受到的一股從鼻腔滑進胸膛的氣息,在這一個特別的展覽裡,「看見」深呼吸!

走進展場第一時間便如「霧」裡看「花」,有趣的是,《霧》是一件作品,即王德瑜的《No.58》,布滿展場空間如晨霧般的氣體,就是作品《No.58》。在《No.58》帶著濕潤氣息的霧氣裡,林建榮的作品《花》,慢慢地舒展綻放,經歷一次盛開與凋萎的生命過程。

從主展場的視覺焦點再往四壁觀看,陳萬仁以單頻道錄影製作的《飛機場》,連結全世界各地航空公司飛機進出機場跑道的過程,映照的是當下全球化人跟人之間來往頻密的現況。而吳鼎武.瓦歷斯以光柵片製作的《生活中的影子族》,則讓人看到許多小角落裡不同人們各自過著生活的情形。

要再感受更強烈的空氣存在感嗎?那就到陶亞倫的黑暗展間裡,看一看《移動的光牆》,陶亞倫以投影機、機械馬達、燒煙機及強化玻璃,在黑暗空間中製造出兩片很像移動著的玻璃,這兩道「光線」打出來的牆持續往中間移動交會再退開,人站光牆中間時,感覺好像為被壓迫,但實際上光牆卻是虛無的,如同我們存在的空間,其實也可說是無數道光牆的組成。

反映台灣新媒體藝術家現況

這是個看完後「更確定自己活著」的展覽,也是看見台灣新媒體藝術家存在現況的展覽,胡朝聖說,最初策展的發想是因來自中國的策展邀約,但無論台灣藝術家到中國或到任何歐美亞洲國家發展,不變的是汲取了台灣這片土地養分成長的背景。「在面臨全球化的挑戰下,台灣於國際經濟版圖上以科技產業確立清晰的座標位置,明定自身角色,成為世界看待台灣的一個面向。」胡朝聖說,「這樣的思考方式在過去二十年來也逐漸應用到藝術創作之上,使台灣藝術在全球的發展上有一個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國際語彙的特質。」

尤其2000年後,科技(新媒體)藝術在台灣受到普遍重視,不斷被擴大討論與研究,也成為台灣近年藝術發展的主流之一,胡朝聖表示,這樣的現象為台灣培養出為數不少的優秀新媒體藝術家。

「深呼吸」特展,共邀請包括袁廣鳴、陳永賢、吳鼎武.瓦歷斯、陶亞倫、王德瑜、林建榮、陳萬仁以及黃博志等八位藝術家。該展在台北索卡藝術中心展出至11月25日。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