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現場直擊-建築繁殖場讓台灣處處曝光

2008/09/16 06:00

建築繁殖場創作的木架構建築,像是雙年展大會特意安排的「通關門」。(記者凌美雪攝)

記者凌美雪/威尼斯報導

身為第一個受邀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展的團隊,由呂理煌帶領的建築繁殖場,在國家館的所在地「綠園」可說非常顯眼,每位進場參觀者難免都要穿過一座木架構建築,原以為是大會特意安排的「通關門」,但仔細研究,右手邊放著大會主題告示牌,左手邊放的就是建築繁殖場的作品介紹,頗有與大會平起平坐的味道。

最重要的是,在這充滿文化強權政治味的場域裡,以「台灣」為名的作品並未受干預,而且,建築繁殖場「低調進駐綠園公共空間」的計畫,顯然相當成功。其文件資料在主題義大利館、中國建築家艾未未作品旁的展間;裝置作品則分別以木架構及塑膠桶果凍迷宮的形式,出現在人潮最多的綠園與進入義大利館必經的林蔭大道上。作品有與威尼斯對應的木橋、置於林蔭大道下的長凳、飛懸在樹梢的燈等,為了這些現地製作的「繁殖計畫」,該團隊比其他參展團隊更早抵達威尼斯,花更多時間日夜趕工。

團隊內有不少成員還是南藝大的研究生,首次出國參展就打長期戰,文建會慷慨贊助的經費讓他們在交通及住宿上無憂,每天收工後到超市買義大利食材回民宿,企圖燒出台灣味的晚餐,努力適應當地生活,每個人甘之如飴。

除了建築繁殖場外,在聖馬可廣場旁的台灣館,雖然因為「夜城」主題搞成「史上最黑暗的一次」展覽,不過,同時間限制二十五人入展的展場,為期三天的預展,依舊吸引了一千三百人次以上的參觀者,其中,國際媒體超過五十位,也是另一種曝光。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