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食樂地圖

2008/11/11 06:00

東洋亭簡單高雅的料理,充滿老台北的親切感。

文.攝影◎曾郁雯

「仙太郎」秋天販售的柿子狀紅豆麻糬,十分應景。

從小阿公就說我命帶「食祿」,八字有一柱「食神」天干通地支,難怪會這麼愛吃愛玩。有些東西是半天生、半學習,有時候還需要點運氣,最重要的是能不能體會箇中奧妙,並感恩珍惜至福的瞬間!否則好事不會一再光臨,福分也有用罄甚至透支的一天。我的食樂地圖是一張興之所至,絕不強求的心情散冊,扣除旅遊書介紹的大目標,走的是風味獨具的私房路線。以鴨川一分為二,先從地圖右邊的「祇園」開始吧。

「SECOND HOUSE」的燈光擺設極有劇場感。

祇園

「串」料理店的黑芝麻豆腐,香氣撲鼻。

祇園這一區當然是全世界旅人目光聚焦的首選,再加上大家對藝妓的種種想像,祇園永遠散發神祕的色彩,隱藏其中許多高級料亭都是拒絕生客的「一見客」,就算有空位也不給進。觀光客只能到茶寮「都路里」,吃吃又香又濃的抹茶冰淇淋,或嘗嘗「祇園小石」的「家傳京貽」,也可以點淋上黑糖蜜的黑糖或抹茶戚風聖代。「鍵善良房」傳了兩百多年的「葛切」更不能錯過,別不好意思,「續碗」的人很多。

如果想重溫台北老西餐廳「波麗路」簡單高雅的口味,位在北方的丸太町「東洋亭」值得一試。

這家建於1917年的「歐風料理」,裝潢有點過時,生意也不太好,但卻充滿小時候西門町的味道,豬排魚肉煎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連配菜的紅白蘿蔔、四季豆、馬鈴薯、檸檬片和咖啡都似曾相識,親切得不得了。

石坪小路

從八?神社往南就是石坪小路,因為舒國治的一本書,剛剛打烊的石坪小路喫茶店,「仁慈」地收留又累又渴的我們!準備打烊的老闆娘問我們從哪來?「香港、中國或台灣?」趕緊掏出國治的書當通行證,老闆娘笑笑地說「只能喝咖啡,不能吃點心喔!」那是第一次石坪小路的狼狽咖啡。

第二次就熟門熟路了,還點了京都名物「雪溪」,一小片包在和紙裡,咬起來香香脆脆,硬硬的口感很像台灣的鬍鬚糖加Biscotti肉桂杏仁棒,義大利人喜歡沾咖啡吃的一種餅乾。那天因為肚子餓,還點了三明治套餐,我最喜歡這種日式、洋風、早餐兼下午茶的混搭傑作,除了烤得香酥的厚片土司、滑嫩得可以讓醬油在上面溜滑梯的太陽蛋之外,還有清爽的沙拉和剝好皮、切成小塊的香蕉,色香味營養俱全,根本就是媽媽味道的愛心餐,在台北只有天母高島屋的「英國茶館」有這種感覺。喝著純醇的咖啡,欣賞窗外的坪庭,坪庭雖小也有四季變化,隱隱約約瞥見籬外小路過往的旅人身影,有時還會聽到熟悉的鄉音。

石坪小路和垂直的寧寧之道,曲折的巷弄裡隱藏許多高級料理旅館,最能代表高台寺優雅古典風格,其中以高台寺對面的「玉半」有名,印著瓢簞(葫蘆)的暖簾是他們的標誌。這裡也是許多日本作家的最愛,他們喜歡住進來寫作,料理好吃,又有石造庭園、木造風呂,「愛染亭」最受歡迎,已經成為象徵性的房間。

河原町

回到鴨川左邊京都人所謂的河原町,指的就是從河原町御池交叉口「京都市役所」開始算起,和鴨川平行,一路往下直到四?河原町「高島屋」百貨公司,這條長約八百公尺的繁華街道才是京都的市中心。在這片棋盤狀的巷弄裡隱藏著許多百年町家建築,這裡有兩家完全不同風情的町家料理,登錄在我的食樂地圖上。

町家的歷史可遠推至日本明治時代(西元1868年起),跨越大正、昭和年間,多半都是商舖,從前是依店面的大小當做課稅的標準,就發展出這種戲稱為「鰻魚的寢床」,又窄又深又長的長方形房子,難怪要有呼吸用的天井與坪庭。在日本人眼中修復町家是一種進化的建築,不論本國人或外國人都特別喜歡這種「異空間」,甚至到了著迷的地步。

町家建築有幾樣特徵,門口有一排從前用來栓牛或馬的木頭格子叫「駒寄」;有的還有活動的「床机」,放下來馬上變成展示貨物的棚架;玄關會依季節掛著印著店徽家紋的「暖簾」;大正時期流行西洋「瓦斯燈」,有些店家就直接把店名印在燈上,也是一種店招;我喜歡町家細細的木格子窗,據說光看窗子就可以分辨店家的營業性質;記得最後要抬頭欣賞一下二樓的「蟲籠窗」,為了通風,二樓木窗的比例和間隔都放大,看起來像裝蟲的籠子,通常都漆成防火的白色,至於為何白色能防火就有待研究了。

進入後走「通庭」,就是屋內的走廊,過去客人只能到店庭,不能隨便走「走庭」進入私人空間,看來一百多年前他們就懂得如何安排「住辦合一」的動線,只有重要的客人才被允許進入內室客廳「座敷」,坐在座敷可以欣賞四季花木的「坪庭」,主人平時在這裡拈花惹草;晚上「石燈籠」亮起昏黃的燈光,伴君入夢。

「串」的石燈籠經過一百多年依然靜靜守候在小小的坪庭裡,四周卻擠滿喧譁的食客,尤其鬱卒的上班族最喜歡下班後結伴來這裡喝兩杯。雞肉是來自岩手縣的「南部雞」和滋賀縣的「近江雞」、炭則採用著名的「備長炭」一千度高溫燒烤,穩操勝算。味口小的可以點六串的套餐,豪華一點不妨試試火鍋套餐。

前菜就很精采,煮紅蘿蔔、生菜沾混著花生和芝麻的味噌醬吃,先安撫一下飢腸轆轆的神經。再來就是主菜串燒,照燒豬肉泥可以吃到捲在裡面切成細絲的紫蘇葉芳香;厚片的雞肉則用梅子醬帶出甜味;炸雞翅和烤雞胗又香又脆,忍不住再叫一杯生啤酒;明蝦新鮮得沒話說,海產挑戰山產;麻糬也可以烤,一黑一白,分別塗上黑芝麻和白芝麻兩種醬料,香氣撲鼻;吃到這裡原以為已近尾聲,店家繼續送上柴魚片涼拌秋葵、以及用昆布高湯熬煮的春筍、蒟蒻、百頁季節料理,熱騰騰地盛在大紅色高碗裡,雖是京野菜卻華麗無比。

錦小路通

這裡有一家由吳服店(和服店)改裝的洋子SECOND HOUSE東洞院店,也是町家建築的知名點心舖。兩層樓的古老木造房子,復古罩燈,幽暗氛圍中特別突顯那些蛋糕的美麗,每種點心出現在桌上時,都像一道閃耀的流星。那天我的表哥特別從大阪前來京都相會,表哥也是個老饕,像日本人一樣非常認真地研究Menu,最後成功點了人氣第一名的草莓香蕉蛋糕,薄薄的果凍覆蓋烤到微微焦黑的慕思,細緻綿密,香氣沁人。酒釀梅栗子巧克力蛋糕也不能錯過,咖啡甚佳,二樓窗外是個小公園,心情再不好,坐在這裡喝杯咖啡吃完蛋糕,人就快樂了。

SECOND HOUSE和著名的 o.mo.ya法式料理共用一樓長長的走廊,o.mo.ya的前身是大正時期的南北貨商舖,將原來的倉庫改建成充滿古都情趣的餐廳,在這裡可以使用古窯「信樂」的傳統器皿和筷子吃法國菜,它的「京野菜」料理令人驚豔,跳脫傳統的框架,比較灑脫寫意,煎得金黃酥脆的甘鯛,和溫柔得入口即化的「京都府美山町鹿肉」,都好吃到令人感歎!

京都車站

京都的門戶——JR京都車站,出自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原廣司之手,共花費新台幣兩千五百億元,是座高科技多功能的時髦建築,用玻璃帷幕與鋼架之支撐,有得吃有得看又有得玩。自然採光的大廳隨時可以看到光影變化,從一樓可達十一樓的手扶電梯像搭雲霄飛梯,接著一百七十一階的大階段可連接伊勢丹百貨、劇場、餐廳,最頂端的和大空廣場是眺望京都的好地方。車站裡處處都像電影場景,有人來去匆匆有人依依不捨,觀光客與本地人難分軒輊,也許外國人加外地人比京都人還多。

京都車站新開了一家「進進堂」,我每次搭車都會先拐去買咖啡和麵包。小小的空間完全充分利用,是日本人的專長,這家進進堂因地點的關係和充滿文學氣息的京都大學店,呈現完全不同的緊張氣氛;如何順利應付趕時間的過客,又不破壞享受咖啡麵包的興致,很有學問。他們把比較怕壞的三明治、布丁、起士類放在冷藏櫃中,旁邊圍著各種麵包,客人可以邊看邊買邊排隊,動線安排得非常順暢。他們的三明治和人氣第一名的cream麵包,前者組合多變花樣百出,後者皮薄餡多香味四溢,遠遠地就把人潮吸了過去,毫無抵抗能力。

再華麗的盛宴也有曲終人散的時候,旅行結束前我習慣到京都車站買伴手禮回台灣,有些長輩當天黃昏就會吃到我送去的點心。

我每次都去伊勢丹地下室「仙太郎」買她們的「和生果子」,好吃又好看,特別是應景的限量品,秋天的時候我買了柿子狀的紅豆麻糬,蒂子用一小截竹枝偽裝而成。另一款紫米紅豆飯外層裹上片片白雪,雪片是用白米壓成,還會隨著空氣微微顫動。當令的栗子可磨成滑細的內餡藏在最中裡面,也可以保持原狀大方地點綴在黑糖鬆糕上面。

專櫃小姐小心俐落地將一盒盒禮物裝好,貼上註明名稱內容期限的貼紙,並備足同樣份數的提袋,一點都不馬虎。

我每次站在人來人往的專櫃前等待取件時,心中都很感慨,旅行結束前難免離情依依,最令我不捨的是這種專注的、堅持的、尊敬的精神,是台灣一天一天、一片一片不斷剝落的美好價值,我總是待在那裡,假裝貪吃的出巡大人,一櫃逛過一櫃,掩飾心中的稀微……●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