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聖安東尼學院英倫隨筆之二

2008/11/19 06:00

◎王丹

牛津大學實行學院制,全校一共有39個學院。每個學院都有自己全套的教育設施,以及自己的空間,儼然是一個獨立的小型大學。而每一個學員,當然也都有自己的歷史、風格、傳統以及特色。我「掛單」的學院,是聖安東尼學院(St. Antony’s College)。

聖安東尼學院在校區的北部,它沒有什麼悠久歷史,建院至今不過50年。但是它的主樓卻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老建築。它原來是一個屬於聖公會的女子修道院,建於1860年代。原來的塔樓現在是主圖書館和學生閱覽室。學院的院內大小共五幢建築,包括了學生和學者活動的主要場所──學生中心,以及學生宿舍和演講廳等。

聖安東尼學院是一個研究生院,沒有本科生,不大,學生大概400人左右,但是來這裡進修的學者有80到100人之多。這是由聖安東尼學院的特色決定的:這裡是一所以國際研究為特色的學院,也是牛津大學多學院中最具有國際化色彩的學院。緬甸著名的民運人士、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昂山素季就曾經在這裡讀書。

研究生院,講究的就是自己的獨立研究能力了,學院能夠提供的主要幫助之一就是圖書館。聖安東尼學院雖然不大,但是圖書館就有五個。除了主館以外,按照研究區域畫分,還有蘇聯和東歐圖書館、拉丁美洲圖書館、中東圖書館,以及日本圖書館等。其中,日本館號稱是全英國最大的日本研究資料蒐藏之一。

主館就在主樓中,書庫在地下室,從一樓下去要走下一圈狹窄至極的盤旋式樓梯,感覺上好像是進入中世紀的地道一般。每個學院的圖書館都只對本院人士開放。要利用圖書館可謂手續繁瑣。每個人第一次來圖書館都要先到館員那裡去登記,以後才可以刷卡進入;但是這僅僅是對該館有效。如果你要用其他的圖書館,還要再次向該處的館員登記。英國人喜歡把事情搞得很複雜,這個連他們自己都承認。他們大概認為,這樣才能顯示出他們的聰明和趣味。

牛津的名頭響亮,好處就是可以吸引很多學者來這裡交流。僅以中國研究來說,聖安東尼學院每一週都會有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等地的學者專家來「給一個Talk」,話題也五花八門,從西藏到民族主義,從環境保護到武器限制,足以讓學生開闊眼界。這裡由曾銳生教授主持,也有專門的台灣研究項目。今年前國安會主任陳唐山就曾經應這個項目之邀來這裡演講,下月初現在的台灣外交部副部長也會來。

牛津的學院各自有不同的制度,就是院長的稱謂也不盡相同。聖安東尼學院的院長不是像美國的大學那樣一律稱為Dean,而是叫The Warden,聽起來就古色古香的,很有《哈利波特》的味道。本屆的The Warden是來自加拿大的學者麥克米連教授,女院長,熱情活躍,一點也不「牛津」。

我喜歡在主樓的閱覽室裡面看書。在120多年的老建築的氣息下,我覺得與世隔絕,回到了歷史中。這,也就是我來牛津追尋的一種情境吧。●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