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第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首獎 黃昏釣場

2009/11/30 06:00

第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首獎
黃昏釣場

◎陳允元 圖◎潘昀珈

我們總想像牠們和自己一樣,有情緒,有個性。想像那望不透的池底是一座具體而微的水族城市,有熱鬧的街衢,和陰鬱的僻徑。

隔著想像,我愈來愈發現一件事極可能為真:我們始終在事實的外圍打轉。

雖然,我並不完全知道「事實」是什麼。

雖然這與蝦獲量無涉。

一年多來,我的技術只有愈來愈純熟。從前非要等到正吃才起竿;現在,只要蝦肯碰餌,我有九成的把握將牠拉上岸來。

但我還是不甚了解牠們。不了解「蝦窟」。不了解「貓毛」。不了解何以喉嚨卡了一個鉤子還能若無其事繼續吞第二個?

(蝦有痛覺嗎?)

那次我問了常碰見的光頭阿伯。沒待他回答,我已覺得自己相當愚蠢。

許多事不都是這樣的嗎?

黃昏之後,那裡便漸漸嘈雜起來,煙霧彌漫。流行歌的聲音,遊戲機的聲音,人的聲音,風扇的聲音,以及氣泡翻動池水的聲音。蒼白的燈光下,各種聲音被一層薄薄的煙霧包覆著,在空氣中短暫地聚合然後散去。

釣蝦是一種人工的、孤獨的活動。

我幾乎不一個人去。

那實在太孤獨了。

雖然,即使兩個人去,也只有開頭量水深、試釣況的時候比較有交談。

固定跟我釣蝦的伴叫阿派,高且黑,像熊一樣。他釣蝦但是不吃蝦(生鮭魚肚倒是挺愛的)。起初我只是去幫忙吃,吃著吃著,自己也染了蝦癮。那是2007年的秋天。於我而言,這一年發生了三件事:研究所畢業,陸軍驗退,以及(bu.n)的離去。

也在這一年,我回到久違的台南。

台北念書的七年間我時常返家。但在台南久住,是大學後就不曾有的。

的家也在台南。我們在台北相遇。但相遇時,她已經飛往那座植有銀杏的北國大城。後來返國,我們在府城清朗的午後笑著,感覺溫暖:「要不是台南,我們說不定不會在一起哦」。

我們都知道。

(不論離開多遠,我們最終還是要回到這裡。)

距離感是很微妙的一件事。

兩端之間,只要有個可見的、熟悉的定點;那麼,再遠的距離,都是可想像的。

所以人類發明了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浮標,試著在流動的水面留下記號。

但這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釣場裡,最最神祕的當數「蝦窟」。

「蝦窟」,簡單來說,便是蝦聚集的地方。但蝦怎麼聚集、以及「窟」的位置,就眾說紛紜了。有人說,蝦窟就像計程車排班一樣,前面的位置空了,就會有另一隻補上。這種說法我十分懷疑。雖然池面上的人是這樣感覺的,但總是太霸道了。也有人說,蝦的聚集與放蝦的地點、水的溶氧量、溫度,以及蝦的活力有關。若蝦的活動力強,牠們會往隱蔽性高、氧氣充足的水域移動;假使活動力弱,蝦窟大約就在放蝦點的附近。因此,「蝦窟」是隨各種變數不斷移動的。

初到這裡的那個秋天,有個老頭塞給我一張皺巴巴的紙條。他滿頭蓬髮,菸癮極重,只看不釣。因為常伸手抽白菸,沒什麼人肯搭理他。那天,他湊到我身邊,說:「少年欸,給你好物。」我說我不抽,沒菸。他說沒差。咧咧殘缺黃牙的嘴走了。

那是一張藏寶圖。

紙條上,畫著一個歪歪斜斜的釣池,還有幾個定點的叉、幾個意味不明的數字。藍色油墨早已暈開,紙條發黃,爬滿乾卻的水漬。

晚上,來電時我還在釣場。釣場很吵,只隱約聽見她說很累,要先睡了。

「好好休息。」

聽不甚明。匆匆掛掉電話。

那天的釣況極差。

阿派說,剛剛聽櫃檯的講昨天清過池底。不咬正常啦。

清池底工程浩大,多趁夜半人少時進行。清池底前,得把蝦全撈起來,池水抽乾;接著,把發紅的死蝦、垃圾(包括衛生紙、餌料、鉤子、以及釣客任意扔入的東西)清出,再用長刷把池底好好刷過一遍。最後再注滿水,撒土粉,放蝦子。

那是在我還不知道的時候,業已改變的地形。

再以水的波紋覆蓋。

複寫。

豔色的浮標如一枚枚發射出的人造衛星,在氣層外緩緩滑動。褐綠色的池面上,白色燈管碎裂成無意義的雜訊,干擾衛星回傳的訊號。

(你看得見我嗎?)

螢幕一片漆黑。

不曉得為什麼,視訊在搬回台南後就完全無法使用。聽得到聲音,卻沒有影像。我們只能在黑暗中交談。在無重力的太空,在沒有光線的洋底,以聲納搜尋,觸摸,親吻,擁抱。

(嘿,你看得見我嗎?)

我們藉由浮標的各種訊號判斷蝦的動態。標微沉、或以高頻率微幅垂直跳動,代表蝦正在碰餌,還沒深吞。這時可以提竿把線繃直,食指輕觸竿身讓餌跳動誘使蝦加快吞餌速度。標若迅速下沉或下沉後迅速橫向移動,可能是路過的蝦剛好被鉤子卡到(這種叫「行軍蝦」),揚竿就是。若標行至定點,穩定下沉,蝦已索餌就食。

我們不斷地與自己的想像搏鬥。

真正把蝦拉離水面之前,是看不見蝦的。

但我們始終只是、也只能坐在岸邊,抽菸,抖腳,打屁。

而牠們只能在池底呼吸。

爬來爬去。

公泰國蝦的大螯有著一種非常美麗的藍色,像瓷一樣,沉鬱華麗。蝦螯不像蟹一樣肥厚結實,臂呈細長的L狀,布滿小刺,無肉可食;鉗的部分沒有參差的齒,但尾端交成「乂」的形狀,不慎夾到有時會滲出血來。為避免受傷,串蝦前最好把那對壯麗的螯剪去。但我習慣不剪。因為剪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像在幹一件非常壞的事情。

那樣的蝦,看起來總是非常無助。

且赤裸裸地與我相對。

十二月,決定分開,替代役的兵單還沒來。頭髮在徹底地推平後自然生長,已經有些亂了。阿派陪我在釣場窩了一整個月。他在國小代課,晚上沒事。我則害怕待在夜間的房裡,那無重力的房裡:宇宙船在星系的盡頭拋錨了。

當光終於歷盡千辛、穿越光年而來,已是一則又一則延遲的離線訊息。

而你早已衰老。

好幾次,我在這樣的夢境淚流滿面地醒來。

直到某夜,我夢見在船艙的接收器發現壅塞著許多遲到的呼救訊號……

那是最後一次做這樣的夢了。

我們何嘗不都是這樣?

(若我們的移動速度不同,你的時間與我的時間便不會同步。)

碩論完成的那個夏天,兩校合辦交流會,去了一趟日本。會期結束後,陪我一起搭電車、拉行李,到她位於葛飾的賃居處,待了兩個多星期。知道我研究日治期台灣小說裡的都市形象,對於開化期的日本,以及當時台灣留日學生在東京的活動空間很感興趣。我們去了很多地方,歷史的,現代的。上野的橫町、築地的魚河岸、淺草的雷門、銀座的喫茶店、皇居的外苑、日比谷的帝劇;也去了橫濱的馬車道、隅田川畔的江戶東京博物館。她的學期還沒結束。有時,我陪她搭電車到本鄉上課,再一個人步行至神保町翻書窩一個下午。

這樣東奔西跑很耗體力。往往,她一回房間,就累癱了。

我跟說:其實,妳平常去哪裡、吃什麼,帶我去這樣的地方就行了。

「我想認識妳的東京,」

「妳所在的東京。」

前一年,我們在同樣的交流會上認識,地點在台北。在會上對我發表的論文提問。會後,只匆匆留了MSN及電話,我就趕回台南參加阿嬤隔日的告別式。暑假她回台南,我們見了幾次面。都是台南人,古蹟名勝直接省略;我騎車帶她四處晃晃,吃讓我長到這麼胖的小吃、去我常去的地方,告訴她:這裡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

這是我的台南。

這是我。

關於那不曾重疊的,我們都急於把錯過的時差補足。

(關於未來:我必須盡速把兵當完,日語磨利,考獎學金到日本去……)

然而,驗退後的那一陣子,我只能坐在釣場,望著浮標載浮載沉。

離開後也是。

等待的日子是無聊的,停滯的。兵單不來,總覺得人生便沒辦法繼續。

而她在那座植有銀杏的城市奔忙著、焦頭爛額著。

許多時候我暗暗感覺:「我們」不過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

擁有互異的歷史,文化。

與時空。

除了愛,我們該以什麼想像同時與同地?

以什麼餵養想像,彌合時差?

十二月的最終一週,兵單來了。接下來的兩個月,先在成功嶺,再到花蓮光復受訓。最後分發回到台南。確已離開。三月,我們當面談過,她說真的沒辦法了。

(對不起。我們的移動速度不同……)

不久,她再度啟程前往日本,開始博士課程的下一個學期。

於是我買了自己的釣竿。

休假時,就帶著竿與餌,到煙霧彌漫的釣場窩著。

自備竿的最大好處,是不必每次都得重新適應公竿的狀態。每支公竿無論軟硬調性、長度、或母線組的設定都不同。自備則沒有這種問題。

只要能好好地熟悉它,愛惜它。

「它就會成為你的身體,甚至是心的延伸」,阿派說。

第一次試竿。

我戰戰兢兢地握著七呎的「鱗彩」,把手伸向池面。

有個每次來都穿紅吊袈的阿伯告訴我,釣蝦首重專注與耐性。做不到這兩點,就幾乎什麼也釣不到。

再來,就是果決。

曾經那麼多個黃昏,我望著浮標,在不安的水域裡載浮載沉,徬徨著。

但那個晚上。

當浮標行經翻騰著的水泡區,阿派問起的事。

「如果當時啊……」

我一面聽著他的各種假設,一面觀察標的狀況。

我忽然就下定了決心。●

【評審意見】

輕與重

◎陳芳明

不經意的文字,不在意的感覺,構成這篇散文的基調。如果仔細推敲,就可發現文字背後有一種刻意,感覺底層有一種壓抑。情人在一起的時候,愛戀似乎若有似無;情人遠離時,才怵然驚覺失去了許多。失落的,便已經失落,還可以追回嗎?還是只剩下追悔?整篇文字讀來輕如鴻毛,然而無法排遣的情緒卻又重如泰山。表面的淡漠,全然是以濃稠的記憶支撐起來。

散文書寫可能已經到達一個翻新的時刻。強調邏輯思維,偏重結構緊湊,是長期以來經營文字的基本要求。這篇散文有意打散精心的布局,而是圍繞愛情事件的周邊,聲東擊西,漫不經心。在恰當時刻,筆尖準確指向深沉的失落感。彷彿是在打撈,又更像是在釣魚,在不敢期待與深切期待之間猶豫擺盪。最後一句話:「我忽然就下定了決心。」為整篇散文製造高潮;究竟是決心挽回,還是決心放棄,使讀者陷入無邊的猜疑。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