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世界遺產成為觀光致富之路 白川鄉合掌村的山中傳奇

2005/11/21 06:00

記者凌美雪/日本報導

台灣正在積極爭取部分文化與自然資產入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世界遺產」的機會,但是,台灣人或許還並不十分熟悉想入列「世界遺產」,對文化財的保護與觀光的開發,有如何重要的依存關係。在日本「白川鄉合掌村」,我們親身體驗了以文化資產保護為首,對觀光所產生的實質效益。

白川鄉位於日本歧阜縣西北邊靠近富山縣的地方,太平洋戰爭之後,隨著經濟逐步成長,白川鄉原被計畫為建設大壩的預定地,沒想卻因此使日本人注意到白川鄉特有「合掌式」建築的存在,從此掀起「合掌式」建築的保護戰,以及日後步向成為「世界遺產」之路。

所謂「合掌式」建築,是指一種由木頭與茅草興建而成的屋舍,因外形酷似雙掌合攏而被稱為合掌式建築。相傳這種建築形式的興起,是在13世紀源平戰役之後,平氏家族為躲避源氏的追殺,逃入深山駐居,為禦寒並方便躲避追兵,才想出這種可隨時遷移的房舍建築。

現存最早的「合掌式」建築,是已有400年歷史的「田村家」住宅,被列為「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另個有200多年歷史的「明善寺住持居宅與鐘門樓」,則是縣府指定重要文化財。現在在「世界遺產」區域內的「合掌村」,共有「合掌式」建築113棟,其中指定為傳統式建築物109棟。

「合掌村」最初並不成村,在籌建水壩之初,有些「合掌式」建築被轉手賣出,甚至改建為現代建築,引起村民的憂心。因此,自1967年開始,老舊廢屋被計畫性地移建與保護,「白川鄉合掌村」由僅僅9棟的小聚落,漸漸形成今日的規模。

為了妥善保護這些特殊建築,村落居民發起保護運動,於1971年成立「白川鄉荻町村落自然環境保護會」,制定了保護資產的住民憲章;1976年便在文化財保護法的推動下,以重要傳統建築群保護區,依法全面性保護;到了1995年,成為「世界遺產」,白川鄉合掌村也成為全球知名的觀光景點。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