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問候新加坡

2011/03/27 06:00

問候新加坡

◎黃光男 圖◎顏寧儀

回望

十月的台北已有涼意了,然而新加坡卻還是個夏日炎炎的天氣,不,經年都在炙熱中的生活,是否就是新加坡人興奮工作的原因之一?

對於新加坡所知不多,先前雖有二次到這裡參訪文化活動,也曾與此地博物館朋友接觸,談話主題圍繞在歷史、藝術等等的人文精神與生活,對於街道巷坊建設沒有太多的關注,也沒興趣看太多人工造城的種種,對於布滿機場或街坊的花花草草也很容易錯過問候。再次看到樟宜機場,旅客的秩序與場地布置,令我迫不及待地張望在鮮花織綴的圖象、美麗耀眼花葉搖曳的瞬間,看到生命蠕動在行人指指點點的回應上。這花種叫蝴蝶蘭的,為何有那麼多的顏色,炫目地教人吟唱〈蝶戀花〉的詞調。

有花的機場轉化了嚴肅的通關程序,在井然排隊中,如機器般間隔,依序完成入關手續,回頭等待同伴的當兒,才想到新加坡的建國,原本是民主的專制,還是專制的民主,尤其近七成華人的習慣,常是在例外或通融間安然度過隨興人生,若沒來個專制的民主又如何能達成民主的專制呢!

民主的專制,是民主的法律,必須嚴守,形式與內容都需要法律規範。那麼新加坡人生活有條不紊行禮如儀中,法律的遵守便成了民主的專制了。

樹林

出了機場,一股悶熱氣焰襲來,感受到幾近赤道的天候的確是個難以通融的氣溫。關於耶誕節、新年的重裘裹衣,雪花片片北半球的習俗,在這裡是無法想到的情景,至少「冷」是什麼,還得遠遊北國之冬了。

然而如何降低溫度以求適應呢?沿路樹姿優雅的霖樹(雨林)高聳入眼,組成綠蔭大道(重要老樹都是如此),使過往的人們得到些許陰涼的期待,至少不必直接曬太陽或紫外線的,都是適應環境的具體設施。

那麼,街道的高聳建築是何時完成的?十年前除了在郊外(其實很近的距離),看不到二、三十層的建築體,他們又是要如何配合有花有樹的新加坡整體景觀呢?在密密麻麻的樓層中,把所加的空間安置花草層層,新苒連綿,接近圖案似的廣場,設計的景觀成效,大概是人類藝術創意的極致,不作怪的景象合乎人性的夢境。新加坡尚有什麼可思考的?便是在當代,時局上,保持旺盛的奮鬥力,力道十足。

我們關心的事隱喻在新加坡的文化基石上。好比開國者的眼光洞悉世局的智慧,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秀,是如何辛苦激勵的?如何啟動炙熱後的清涼?另一則是信仰神靈的文化嗎?在舊街道上,看到美麗建築的老教堂,有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道教、清真寺等等的道觀與寺廟,不動如山地展現被信仰的風範。建築體依然美觀悠揚,刻畫著歷史文化的深度臉容,也敘述新加坡人的種種故事。這些景觀浮現出新加坡之所以成為國際城市國家,必然是尋求人文的信仰與智慧的行動,才能有紅透靈光的力量。

雷雨

半夜雷聲隆隆,似夢境中台北的七月天,而今是新加坡的現場,是一陣大雨淋屋,聲似盆豆打舊瓦,稀稀沙沙好個天降甘霖,濕衣沁心天亦涼。新加坡的雨,是個期待,也是個詩情。雨造霖林,雨給滋潤,在終年悶熱的國度,雨是解憂消愁的清涼劑。猶記台北的雨,固然也是期待,卻常受傷害,那暴風雨的勁道使人無奈,然新加坡雨卻是個詩句詞調,或「細雨夢回雞塞處」,也是「一朝驟雨落人間」的輕巧。

這一列有古蹟的老街,鄉音未改習性略變。我沿著老屋護欄扶手前進,有階梯的廊道或門檻,差點失神踉蹌絆腳,還好有個當拐杖的雨傘頂住在雨亭的廊道,眺望有人正伸手接雨喜悅的表情。默默無聲,我仍然想著雷聲雨聲直落耳際的匆促,沒能說什麼。

午後陽光在厚雲層不易露臉,老人隻影踽踽低著頭細數腳步的寬長,沒有一定標準的回望。

秋蟬

高樹密葉蟬聲稀,飛鳥棲息窠巢裡。應有百年左右的歷史了,一排三層樓的巴洛克式建築很吸引人,紅瓦白牆矗立在歲月履痕裡,壯麗擎空,拱圓門窗調和了視覺的圓滿。可看見過去的官署、法院辦公廳舊建築,承載的新加坡文化與歷史的過往,是在殖民時期的背影,還是啟發民智的倫常,都過去了。那麼,這一棟棟留下威權的影子,是不可擦滅的事實。它沒有疲倦,只有持續地佇立在新加坡沙岸間。

這個時候,趕上文化產業時髦玩意,又得上場扮演吃重的角色,「博物館文化」加上文化觀光產業,新加坡聞香而起,開始建立了各類博物館,猶記二十幾年前,曾與新加坡人談及一個國家沒有博物館就無法呈現文化價值的理念,也無能啟發大眾的學習,當時新加坡正大力發展工商業現實的利益,並不太在意,是否有個好的博物館。

而今,國家博物館、亞洲文明博物館、現代美術館、新加坡藝術表演劇場,戶外展演場地等等不可勝數,令人敬佩與羨慕。我抽閒參訪亞洲文明博物館,從入場到出場,驚喜連連。展品蒐集、研究、說明、動線到美感呈現,都具國際專業水準,也是博物館做為非營利事業的範疇,值得肯定。

在大門前的石椅稍坐,想起台灣的博物館原本都具國際水準,但專業普遍不足是值得反思的。博物館事業是國家的人文工程,做為國際聲譽的媒介,怎能等閒視之啊!

非營利事業最有利於大眾生活與人文素養,來此觀光要的是文化藝術氛圍,應該是「無所求則有所得」的心境。看了亞洲文明博物館,可以推演到其他博物館的營運狀況,這個國家究竟是奮發向上的民族,而我們寶島的博物館專業似乎停滯了不少工作?使我這個老館員一時找不到博物館的「臉」,誠如羅浮宮博物館館長說:博物館就是國家的門面。

我能說什麼!?

無事

四季如春,錯失春秋的繁花與落葉,也沒能感應寒冬的縮頸搓手情節。只來了兩天,已經有些不習慣,進出飯店忽涼忽熱,再怎麼樣也難免感冒不適。我乾脆就在一個展覽會與此地畫界談屬於文化藝術的種種。

南洋藝術學院教授說:水墨畫在新加坡慢慢被西洋畫取代,只有少數人在畫水墨畫;另一位畫家說:畫我想畫的就可以!另外參加探求東方美學表現的畫家都在尋求東方精神究竟要內容還是形式,而有舉棋不定的心態。

實在無力解釋我以台灣文化為元素,西方技法表現的現代水墨畫是個人長久以來體悟「文人畫」精神的結果,雖然我已惺忪睡眼,卻在記憶歷史巨大文化體的同時,能透過些許光點尋路,仍然期待柳暗花明相應前進。無法回答受到時代變遷與衝擊的點點滴滴,我以水墨畫為底蘊,展開世紀新視覺的觀點新畫,何須顧影看滄桑。若藝術在有我無我之間的矯情,不如隨此馳騁的情愫引領,那怕情深付流水承染一江真誠筆墨的水是可以描繪出藝術造境。

友人不解自然與人為都得於懸念的美感,夜靜鼾鼻聲,晨光耀窗軒,誰會計較它在幾時幾分出現。我的畫觀物得意,畫心緒澎湃,完成一次故事的述說或半點個感動的,應做人間悲喜互動的心得,留住時空剎那,新加坡的友人也談起他們的畫作,說是傳統文人畫是否失去美感動力;我說最現代的文化,來自最傳統的傳承,學問、人品與才華是水墨畫新生的要素,自古不變的真實,我依然相信它的實力在台灣。

相逢

新加坡老街,聚集一群老華僑,鄉音此起彼落閒話當年。有的是第二代,有的是第三代的僑民,尚有幾位耆老是戰後由大陸輾轉來此定居。說定居則過於輕鬆話語,應該是流浪來此。只是她們都不願提起當年被迫離家的過去。

倒是一群到台灣求學的老校友,回到新加坡後,各有所長、各有所用,當下已是舉足輕重的社會菁英,新加坡的社會勃發,他們參與期間的汗漬自始未乾,而且一路趕上時代進步的前程。

除了台灣「海外相對人語塞,說風道雨意飛揚」,不在「筆會」表現的精緻度,而是在不滅鄉情的凝視,在沒有風息的林木間,搖動了思戀的台灣情。我畫了陽明山風翠谷,寫個山河同春的詞句,竟然引起一位老教授的傷情,真是窗軒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思戀前景自感淚痕掛臉頰,沒有埋怨與遺憾,只有情思何處尋,促動了「莫問奴歸處」的滄桑感。

再三握手道別,有未曾了結的友情交代,說是來日再逢秋高日,切記白鬚莫剪裁,好個撫杖咯咯笑夕陽。

人味

對於這個幾乎全人工建造城市,總覺得缺乏一點兒人性的懶散,或有個可以喘息的巷弄。左拐右進穿梭了大半的街坊,除看了被打扮整齊乾淨的古建築,如教堂等學會場所外,就是被美化的石階木樁。尤其拾階而上是否就是新加坡生活的特色,幾乎新舊建築的門坊都是這樣布局的。

為了打造國際頂級都會,全面學習西方的文明,看來效率十足亮麗景觀,但部分的總和不等於整體,人性還是有不能被規畫的私密,例如人想偷懶,也想自我孤絕,或是不曾預期的意外。但新加坡不應該出現「打哈欠」的鏡頭。整天、整日、整年的興奮,正如百花百物在終年如夏的此地,花是如何長期展示豔麗的活力,如何有機會養精蓄銳創立高峰?

換言之,物象的靈化,是要有季節性的冷熱調適,要有窮而後工的反芻作用。我不知道一個連生活都被規畫好的環境,自己還能有多少創意的空間。所以探求一份平常性的社會,該是在水溝旁、在荒煙蔓草處,或是路旁小販嘶喊攬客的現場?

至少要有不必穿著體面服飾,打個赤膊也能上的小吃店?好不容易由梁副代表建議到市郊有個「楊厝場」的廣漢「村野」,有幾間螃蟹之家,或是小吃店的。我們來了,不太受制式的招呼,隨意選個通風(沒冷氣)的座位,不在意美食當前,只感受到身心舒爽,因為這裡有些「人味」如同海岸飄來的鹹濕與清涼!台灣就有!●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