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一坪大的唱片行

2011/05/18 06:00

◎庄腳人

最近東吳大學社會地理資訊系統中心的石計生教授舉辦「台灣歌謠數位典藏計畫成果展」時,寶島歌后紀露霞、擔任洪一峰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與執行長的洪榮宏兄弟、關心台灣歌謠史的各界人士,與東吳大學及台灣大學學生等人齊聚一堂舉行座談。除了紀露霞分享其演唱生涯的心酸過程,及東吳大學和台灣大學的學生發表對洪一峰及紀露霞的演唱史研究,更有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學會會長黃世豪及其會員等,帶來昔時手搖留聲機在現場播放,座談會約莫歷時一個下午。

座談會中,除了讓人追憶昔時的台灣歌謠,亦對日本殖民統治與國民黨政權實施戒嚴時期的「禁歌」政策感到無奈。因時代的不同,對歌謠傳聲器的稱呼也不同,例如灌錄歌謠及伴奏音樂的,台語稱為「曲盤」,日語是「レコ─ド」、北京話是「唱片」。使用材料上,在石油化工的塑膠製品尚未出現以前,最早是用蟲膠來製作,後來改採從樟腦提煉出來的賽璐璐做成。曲盤的轉速最初是七十八轉,後來則有四十五轉,三十三轉,甚至出品沒有多久就被淘汰的十六轉。而一張曲盤兩面都灌有歌曲,只是轉速快的七十八轉,一面僅能灌錄一首歌曲,而轉速慢的一面則可以多灌幾首。

此外,播放歌謠的主機,也因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稱呼。台語叫「機器曲」、日語叫「蓄音機」、北京話叫「留聲機」,都使用手搖方式將其機內彈簧發條壓緊,然後慢慢鬆動,並用「曲針」插在「曲盤」上旋轉發音。曲針主要是以金屬製作,二戰時期因缺乏金屬,便改用削尖的竹材代替金屬。但二戰之後因科技發達,原來用手搖的「機器曲」(留聲機)被淘汰,而改用「電動唱片機」播放,後來更發明大小型「錄音帶」,繼而又出現「CD」與「DVD」。原先的唱片及留聲機成為了骨董,才有保存早期歌謠傳播器具的「南台灣留聲機音樂學會」等組織出現。

寶島歌后紀露霞及洪榮宏兄弟於會中相繼暢言昔時演唱台灣歌謠的經驗,早期灌錄唱片時,演唱者與伴奏樂團都要同時進行合作奏唱,若有一方出現差錯,便得重新來過。所以若一直出現瑕疵,就會沒完沒了。紀露霞還表示那時並不知道有版權及版稅的保障,因此灌錄一次僅獲得一百元唱酬。

歌謠之所以能流行、被喜愛,也倚靠唱片行出售唱片,因此座談會請來「第一唱片行」第三代負責人李玲玲到場分享。該唱片行擁有五十年歷史,面積僅有一坪大,早期李女士的父母就在一坪大的店面賣唱片,狹窄的店裡還設計有一層半的閣樓,其父母就在裡頭休憩。第一唱片行的位置是在當今台北市保安街與延平北路口,也就是前第一劇場的對面,它對台灣歌謠的傳播流行,功不可沒。所以本文以「一坪大的唱片行」為題之原因便在於此。●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