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用電影記錄藝術 黃明川發表「裝置藝術10年」

2006/01/10 06:00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過去十幾年來,由北部發端的大型戶外裝置展,一路漫延到中南部,這種「不再是高純度的藝術秀場」,在與城鄉定位與觀光資源結合後,存在著爭議,卻也往往是公眾注目的焦點,「它與時代的起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十年前黃明川帶著他的工作團隊,背起沉重的器材,展開漫長的裝置藝術記錄影片拍攝工作。

「裝置藝術的興起與解嚴後人們渴求陳述意見,以及被動轉為主動、私空間走向公領域的時代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黃明川說,「台灣人民對於自由發聲的慾望,不僅表達在政治面,同時落實在各種領域。藝術家也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象,將藝術從美術館或個人工作室裡,帶到戶外空間。」自1995年開始,以「台北縣美展──淡水河上的風起雲湧」為出發,記載從1995年至2004年這十年之間台灣裝置展覽之始末,或許不能說凡有重大的展演場域都會看到黃明川的蹤影,但在許多進行中、因施工而混亂不堪的創作地點,總會不經意看到這一群默默工作的人。他們記錄的作品,包含台南地區首次由外來單位進駐主辦的大型藝展「台南裝置展──藝術再塑、文化出航」、台北市第一場由企業機構策劃的大型地景展示「富邦地景藝術──土地倫理」、華山酒廠被指定為藝文特區後的第一場展覽「穿越華山圍牆──歷史、現成物」、「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的第一屆貨櫃裝置作品等。

除記錄各藝術家對藝術創作的理念,也在「台中20號倉庫營運三年回顧」和「震盪華山」兩篇中,回顧藝術家與場域之間的糾葛。

累積了十年的工作成果,有一部分作品都在公共電視播出過。截至2005年底,全台舉辦過不下20場大型裝置藝術展,但有些無法完整拍攝,有些則因版權問題無法收錄,最後,整理出「裝置藝術10年」DVD發行,收納了裝置藝術展覽相關紀錄影片15支。

這些珍貴的影像紀錄,獲文建會贊助出版,因此,會同文建會捐出共80套光碟給國高中美術老師,只要高中美術教師提出和裝置藝術相關的美學教學計畫,即可獲贈一套,以落實國內美術教育。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