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寶貝台灣〉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18處介紹(5~18處)

2012/01/26 06:00

(5:阿里山森林鐵路)

〈5 阿里山森林鐵路〉

(6:大屯山火山群)

阿里山森林鐵路是世界海島國家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登山鐵路,也是亞洲地區海拔最高的窄軌登山鐵路,從海拔30公尺的嘉義到最高點2451公尺的祝山,落差高達2421公尺,超過當今所有的世界遺產鐵路,鐵路路線也有著世界最複雜的同心圓螺旋線。其功能從運輸伐木轉型為觀光休閒,是許多遊客的美好回憶,過去2年多來,阿里山森林鐵路歷經諸多災害,一度全面停駛,修復後,觀日出的祝山線已恢復營運。

(7: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6 大屯火山群〉

(8:紅毛城及其周遭歷史建築群)

大屯山火山群持續2百多萬年、多次激烈的火山爆發,加上造山運動,形成今日面貌。既有2,500萬年前的老地層,還有火山地形,及後火山作用地質景觀,見證了地殼變動與地質演變的過程。

(9: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與世界上同緯度乾旱沙漠地區相比,台灣潮濕多雨、地貌多變、生態豐富,主要原因是受到造山運動、火山噴發、海洋調節、東北季風盛行的影響。大屯山火山群四季分明,可說是台灣地貌與生態的一個縮影。此外,繁茂的植被和多樣的地形孕育出豐富的自然生態,深具研究與保育價值。

(10:「水金九礦業遺址」金瓜石聚落)

〈7 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

(11:台鐵舊山線)

蘭嶼是位在台灣與菲律賓間的呂宋島火山海脊上的海底噴發火山島,由於母岩質地堅硬,島上山嶺陡峭,山岳台地遍布。沿岸珊瑚寄生甚多,岩石因受海水侵蝕甚烈,多成峭壁與海蝕洞穴,形成另一特殊的景觀特色。

(12:樂生療養院)

大片的山地及狹長的海岸構成美麗的地形,每年200日的雨季使島上的瀑布及霧景,千變萬化。蘭嶼的達悟族為了適應當地嚴酷的氣候、風襲擊狹長海岸地形環境,發展出特有的建築文化,可從當地傳統住屋、工作房及船屋看出端倪,由於沒有任何天然屏障,半地下的房屋建築設計,可保護居住者抵擋風雨的侵害,深具特色。

(13:桃園台地陴塘(原為埤塘))

〈8 紅毛城及其周遭歷史建築群〉

(14: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

淡水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居住範圍,歷經漢人墾拓,開港通商後成為西洋文化宗教、建築、醫療、教育等進入台灣的門戶。1642年荷蘭驅逐西班牙後,荷人採用歐洲「城堡」形式,城牆內層用磚砌,外層以大石頭堆疊而成,可承受炮火攻擊,門窗極小,表現軍事城堡的封閉性。位在紅毛城東側有一領事館官邸,是一棟紅磚、拱廊的洋樓建築,英國人設計,中國匠師使用廈門紅磚施工建成,外觀的圓栱迴廊屬於一種流行於19世紀的「殖民樣式」。紅毛城及附近的歷史建築群展現了殖民風格建築,聚落與貿易港口的策略性地位,也見證了不同統治權力在淡水地區對於思考、信仰及傳統的影響。

(15:排灣及魯凱石板屋聚落)

〈9 「水金九礦業遺址」金瓜石聚落〉

(16:澎湖石滬群)

原名「金瓜石聚落」的水金九礦業遺址,因金瓜石地區採礦活動而存在,擴大納入九份地區的文化景觀。九份80餘年的採礦史,有過一段黃金歲月。金九採礦區留下來的科學知識和歷史古蹟,屬於可再生的資源。地質環境記錄了地殼運動史。礦床記錄了大自然形成礦產資源的科學知識。區內主要的含銅礦物—硫砷銅礦,更是世上罕見的、少有的密集產地。不僅是自然遺產,也是文化遺產,金九的再生與往世界遺產方向的努力,可以促進地方經濟活動,也重建礦區居民的自我認同。

(17:金門戰地文化)

〈10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18:馬祖戰地文化)

澎湖群島的火山岩屬「玄武岩質」,該自然保留區包含錠鉤嶼、雞善嶼及小白沙嶼3個無人居住的離島,都是一千多萬年前由海底玄武岩質的岩漿經多次噴發,冷凝形成的玄武岩,近似六角柱或多角柱的柱狀節理,形成壯麗的玄武岩柱狀景觀。由玄武岩組成的島嶼受海蝕作用形成海崖、海蝕洞、海蝕柱、海蝕溝等天然美景,在亞洲地區群島中更是少見。

由於位處偏遠,海流湍急、岩壁陡峭,人跡罕至,每年4月至9月已成為保育類珍貴稀有鳥類的繁殖天堂,2002年更發現瀕臨絕種的海洋野生動物——綠蠵龜上岸產卵,深具研究與保育價值。

〈11 台鐵舊山線〉

台鐵舊山線在地圖上的確切位置從苗栗三義蜿蜒至台中后里,沿線經勝興與后里車站;3座鐵橋龍騰斷橋、鯉魚潭橋、大安溪橋以及3個隧道,沿線景觀多變。

舊山線完工於1908年,當年架橋技術未臻成熟的情況下,利用河流上游較窄的河床與較穩固的地基,挑戰環繞山路與架橋過河的艱辛工程,創造出台灣鐵路工程技術上最大坡度、最大彎道、最長花樑鋼橋、最長隧道群等偉大經典之作。

舊山線兩側丘陵造就出既彎又陡的奇特地形和沿線樸質的聚落人文、古蹟及林相豐富的自然景觀。

〈12 樂生療養院〉

樂生療養院建築仍保有日治與國民政府時代建築特色,加上作為醫療設施與隔離空間的功能,特殊的衛生設備規劃與強制隔離配置,具體呈現漢生病醫療與公共衛生發展史,展現漢生病療養院之隔離特殊性與時代意義,呈現早期病患弱勢人權,吸引公共衛生、歷史、建築、環境規劃與人類學等學者之研究興趣。

隨時代變遷與經濟發展,院區外的環境與自然景觀已逐漸改變,院區內漢生病院民的生活聚落也在變化,從「封閉、隔離」,演變到「開放、抗爭」,功能也從強制收容轉型為兼具漢生病院民療養與社區醫療,代表在「不可變及不可逆」的與環境互動及因應社會變遷的重要例證,目前由於捷運經過,引發許多抗爭,前途未明。

〈13 桃園台地陴塘(原為埤塘)〉

挖池堆堤蓄水,在水稻耕作的社會中並不難見,但是如同桃園台地般擁有數量如此多、面積如此大、密度如此高的埤塘,在世界上其他地區則尚未見過。

桃園埤塘的形成,始於1741年的霄裡大圳,隨漢墾民陸續湧入,埤塘也急遽增加。日本台灣總督府於1928年完成引水進入桃園台地工程後,總灌溉面積達22,000公頃,將海拔100公尺以下的地區全數轉變為水稻耕作區;埤塘由原本的看天池,變成灌溉用水的調節池,對台地的生活紋理與社會文化造成深遠的影響,深具獨特性、稀有性及文化意涵等保存價值。

〈14 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

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完工於1930年,當年水利技術未臻成熟的情況下,採當時嶄新的半水力填築式工法築造的水壩,不易淤積泥沙,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至接近零的地步,在世界土木界鮮有先例。3年輪灌制度使可享有灌溉用水的農民增加3倍,是水利工程偉大經典之作。此地重現1920年代八田與一的水利工程規劃及技術,加上烏山頭水庫珊瑚潭湖光山色,皆為珍貴的時代地景。

〈15 排灣及魯凱石板屋聚落〉

原來只有指定屏東縣魯凱族石板屋聚落,不過近期研究發現,魯凱族與排灣族文化、語言、社會組織上有許多共同點,石板屋與聚落也大同小異,都可從目前仍現存的老七佳、舊古、舊來義、舊望嘉、舊好茶等傳統石板屋聚落的文獻史料、生活文化史證明。其中又以老七佳部落最有代表性,目前仍有近50幢較完整的石板屋,為原住民族現存石板屋聚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目前中、南排灣的「五年祭」也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充實「複合遺產」潛力點內涵。

〈16 澎湖石滬群〉

澎湖石滬具備早期經濟命脈、最早生態工法及社區總體營造先河等3種價值,「以海為田」讓澎湖先民得以維持生存,但冬季海面刮起陣陣強勁的東北季風,船隻出海的危險性提高,先民利用澎湖海邊黑色的玄武岩和白色的珊瑚礁,堆起一座座石滬,利用潮汐漲退,使魚群游進滬內而被捕捉,不必與海浪搏鬥,是地方智慧的結晶。

石滬是用石塊乾砌在淺水海域的人造物,很容易受風浪侵襲損壞,在1970年代以後,因其他漁作收益大增,漁民漸不重視石滬漁業經營。近年海域環境人為破壞加遽,澎湖石滬的損毀日趨嚴重,很多石滬除有積沙淤淺外,有些甚至已完全被海沙覆蓋,或只剩一些殘跡,難以重現已往景觀。

〈17 金門戰地文化〉

金門獨特的戰地文化,兼具從「負面世界遺產」(對抗、戰爭、悲劇)走向「正面世界遺產」普世價值(和解、和平、喜劇)的教育示範與啟示作用,代表人類追求和平共存的普世價值,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

從西元4世紀初,中原世家大族移居於此開始,至1949年國民黨政府駐軍於此。金門地區的文化、經濟、政治歷史,與1,500年來的移民活動密不可分。移民在此地留下許多豐富的文化遺產,如建築群及「固若金湯」的軍事工事、宗教信仰、婚喪節慶禮俗等。

〈18 馬祖戰地文化〉

馬祖地區目前具有世界第一高的媽祖石神像,同時也是世界最密集軍事坑道據點。2000年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成立,同時發現了自1937年以來就被懷疑已經滅絕的黑嘴端鳳頭燕鷗,為世界上首次發現其繁殖紀錄,亦是目前所知唯一的神話之鳥繁殖地。

因軍事需要,「三山高地」出現,不過該名稱從燈塔的世尾山開始命名為「一號高地」最後命名到「三十三高地」簡稱「三三高地」,後來由於筆誤,多寫為「三山高地」,內築有「三三坑道」一座,曲折蜿蜒,鬼斧神工,是東引最佳觀光景點之一。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