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Speaking of Books.說書】 書店控逛電影

2012/07/08 06:00

三代經營的「史傳德書店」不僅是紐約市最大的二手書店,號稱有十八英里長的書,也是世界知名的文化地標之一,許多影片都喜歡到此取景。

文.攝影◎鍾芳玲

甫於6月辭世的電影導演、編劇、製作人諾拉.艾芙隆(右二),她趁拍片空檔與「史傳德書店」的兩代經營者合照,他們是圖中最左與最右的弗雷德.巴斯及女兒南西.巴斯.懷登。 (Courtesy of Strand Book Store)

記得是2004年10月,我從舊金山剛返回台灣不久,台北的長春電影院正好首演丹麥女導演瓏.雪兒菲格(Lone Scherfig,1959-)的影片《二手書之戀》。凡是與書、書店相關的電影,我都興致勃勃,絕不會錯過,儘管時差都還沒調過來,我還是趕去首映會。

巴黎河左岸的「莎士比亞書店」應是世界最知名的書店,以提供遊客睡床而著稱,據稱歷年來至少有四萬人在此書店睡過。

這部片的英文名是《Wilbur Wants to Kill Himself》,直譯為《威爾伯想自殺》,一部有點溫馨幽默又荒謬的悲喜劇,劇中描繪經營二手書店的哥哥哈爾伯與老愛鬧自殺的弟弟威爾伯同時愛上來書店買書的女顧客艾麗斯,開展出三人間奇特的關係,有點不可思議卻又那麼自然。書店(也是住家)是此片的主要場景,無論是布置或氣氛都安排極佳。此外,本片也把「recycle」(「再生」、「回收」、「再次使用」)的概念做了很好的詮釋,一本書可經由不同擁有者的傳遞而得到重生,這也正好呼應了其中的一些安排,無論是事業、婚姻、生命都可能在不同階段、經由不同的人而有第二春、第三春,相當有意思的劇情。

貓咪配上《二手書之戀》的電影海報,讓新竹這家「蘇格貓底二手書屋」的店名變得不太奇怪。

當影片結束時,導演雪兒菲格居然現身電影院向觀眾答謝,驚喜之餘,我特別趨前與她寒暄致意,讚賞她拍了這麼部有巧思的影片。這不是什麼暢銷商業大片,但卻引發不少書迷的討論,我在新竹的「蘇格貓底二手書屋」與花蓮的「時光二手書店」都看到主人把這部片子的宣傳海報放在店中當裝飾,成了書店中的電影風景。

你知道這幾部影片有什麼共通處嗎?答案是:它們都把紐約市的地標書店「史傳德」拍進影片中。

挖掘影像中意外的驚喜

這幾年我陸續發現了不少影片有書店的場景。例如《一頁台北》中在「誠品書店」蹲坐學法文的男孩與女店員相識;2002年的《情定阿姆斯特丹》(Snapshots),老牌演員畢.雷諾斯(Burt Reynolds,1936-)飾演在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經營一家古書店的書商。1999年陳可辛導演、凱特.卡普蕭(Kate Capshaw,1953-)主演的《情書》(The Love Letter),全片從凱特.卡普蕭飾演的書店主人在店中發現一封情書而開展。卡普蕭是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現任妻子,此片讓我聯想起史匹柏的前任妻子艾米.歐文(Amy Irving,1953-)也曾在1988年的一部影片《擋不住的來電》(Crossing Delancey)中飾演一位在書店工作、雅好藝文的女店員,當時歐文與史匹柏還在婚約中呢!

2001年上映的《美國情緣》(Serendipity),描述女主角把自己的姓名與電話寫在一本哥倫比亞作家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的書《霍亂時期的愛情》英譯本(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台灣曾譯為《愛在瘟疫蔓延時》)首版的扉頁,她緊握著書對初識的男主角說,隔天她就會把這本書轉手賣給一家二手書店,若是命中注定兩人有緣再聚首,他就會找到這本書、找到她。兩人分手後,男主角每每到一家二手書店或書攤,只要看到精裝版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就會急著打開扉頁,至於男主角是否找到了那本女主角賣出的書,我還是暫且不透露劇情,以免壞了未觀賞者的興致,我最氣別人先告訴我電影或小說的結尾。《霍亂時期的愛情》英文版是在1988年出(初)版,馬奎斯在六年前(1982年)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先前的著作《百年孤寂》也早已在西方暢銷,因此《霍亂時期的愛情》英文版首刷就高達十萬本,一般而言,印量如此大的書通常二手價極低,但網路上卻發現一本書還是可達十來美元,不知是否和這部片子有關。

知名女影星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在1957年上演的老片《甜姐兒》(Funny Face)中,飾演一個愛掉書袋、學究味十足的書店員工,由於某時尚雜誌在書店中取景,被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1899-1987)飾演的攝影師相中,因而建議由凱.湯普森(Kay Thompson,1909-1998)飾演的雜誌女總編找赫本當智慧型的模特兒。影片中的書店名為「萌芽概念」(Embryo Concepts Book Shop),應該是攝影棚搭造出來的,但那滑動的書梯、通往地下室的螺旋梯與躍層迴廊上的書牆都讓愛書人欣羡不已。赫本第一次站在書梯上被不知情的攝影師隨手一推而滑至牆邊的俏皮鏡頭讓人印象深刻。

阿斯泰爾與赫本在拍此歌舞片時已是知名的演員,他們的風格與演出都可被預期,反而是飾演雜誌女總編的湯普森讓我覺得眼睛一亮,她又唱又跳,渾身都是戲,搶足了男女主角的風頭。我查了一下,才發現湯普森這號人物不簡單,她自幼就展現音樂才華,能歌善舞又會彈鋼琴、作曲,在廣播盛行年代曾有自己的節目,1940年代被好萊塢米高梅電影公司聘為聲樂、舞蹈總監與教練,大牌影歌星如茱迪.葛倫(Judy Garland,1922-1969)、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1915-1998)、安迪.威廉斯(Andy Williams,1927-)等都曾受教於她,她也是麗莎.明妮麗(Liza Minnelli,1946-,茱迪.葛倫的女兒)的教母。最讓我震驚的是,湯普森居然就是知名的童話《艾洛思》(Eloise)和之後三本系列叢書的作者。艾洛思是個古靈精怪的六歲小女孩,和她的保姆、小狗與烏龜住在紐約市「廣場飯店」(Plaza Hotel),湯普森所寫的有趣故事,配上希拉莉.奈特(Hilary Knight,1926-)生動又可愛的插畫,讓此系列成了童話經典。「廣場飯店」迄今還掛著奈特的艾洛思畫像,是眾多大小書迷朝聖處之一。看一部電影而得知這些與書相關的訊息,也是一種意外的驚喜。

心愛的地標躍上大螢幕

電影中若出現自己拜訪過的書店,不管片子好壞,總是倍感親切。例如《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片中開場出現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這家在巴黎河左岸賣英文書的傳奇書店,以提供遊客睡床而著稱於世,據稱歷年來至少有四萬人在此書店睡過。2010年艾瑪.史東(Emma Stone)主演的《破處女王》(Easy A)是在南加州的歐海小鎮拍攝,此地有一間迷人書店「巴慈書園」(Bart’s Books),因為多數的書都置放在戶外庭園而聞名,我曾在多年前親訪,印象極為深刻。片中飾演女主角的史東,在學校因謊言與謠言導致不可收拾的流言後,在心緒一片混亂之際,企圖翻尋《聖經》找答案而走訪的那家戶外書店,正是「巴慈書園」。

我也曾在《書店風景》一書中專文介紹了紐約的「史傳德書店」(Strand Book Store),此店以擁有十八英里長的書而著稱,早已是紐約市的地標,經常是電影取景的地方。例如1988年驚悚片《卡羅爾街的房子》(The House on Carroll Street),其中有一段女主角在書店被跟蹤、追逐的劇情,就是在「史傳德」拍攝;1993年《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劇中人物為了查一本傳記而去的書店也是「史傳德」;2010年《記得我》(Remember Me)一片中男主角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1986-)打工的書店還是「史傳德」;《出軌》(Unfaithful)一片中女主角發現她的小情人(一位在家經營古書的書商)與一位女孩打情罵俏而發怒的場景又是「史傳德」。

談到這個主題,當然得要提一位美國知名電影製作人諾拉.艾芙隆(Nora Ephron,1941-2012)。2009年她編導、製作《茱莉與茱莉亞》(Julie & Julia;或譯為《美味關係》),這部片子交叉了茱莉與茱莉亞兩個世代女性的小傳,後者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名廚茱莉亞.柴爾德(Julia Child,1912-2004),片中敘述她與外交官丈夫二次大戰後到了巴黎,因為愛上當地美食而開始拜師學藝,最終出版了教導美國人如何烹飪法國料理的暢銷食譜《精通法國烹飪藝術》(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前者茱莉.鮑威爾(Julie Powell,1973-)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在工作上得不到什麼成就感,發憤在一年內烹飪出《精通法國烹飪藝術》書中的五百二十四道食譜,並且每天在網路上發表心得,逐漸吸引了不少讀者,部落格的內容後來出版變成了暢銷書,也是這片子改編的來源之一。

編導艾芙隆是愛逛書店的紐約客,她曾編寫與導演的兩部影片《當哈利碰上莎莉》、《電子情書》都以書店為場景,她在這部片子又巧妙安排了兩位女主角分別出現在兩家書店。茱莉向好友抱怨自己被人利用時的場景,正是「史傳德書店」大門口知名的一美元特價書攤。至於茱莉亞.柴爾德在巴黎尋找英文寫的法國食譜而走訪的那家書店,很明顯就是前述的「莎士比亞書店」。把大西洋兩岸最知名的地標書店都網羅在一部影片中,確實聰明。只要留心,電影中還真是閃現不少書店風景呢!

你若與我一樣是個「書店控」,應該不會覺得上述的一連串「流水帳」太無趣。除了平常遊走各地逛書店外,我連看電影都不會放過和書店相關的情節與場景,對於你我這樣的書店控而言,書店就是帶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魔力與魅力,只有你知我知,不知者還是不知。●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