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憂鬱的熱帶》

2006/03/02 06:00

當代經典閱讀

(Tristes tropiques,1955),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

◎耿一偉

典型南台灣的下午,艷陽高照,遠方的阿兵哥們正扛著120砲在操砲,全身浸在汗水當中。擔任計算手的我和排長則坐一旁,因為我得教會他如何計算射擊角度。當時我們正在高雄楠梓下基地,大夥壓力都很大。我一面等著排長的計算結果,一面貪婪地偷偷讀著《憂鬱的熱帶》,李維史陀把我帶到那遙遠的雨林當中,暫且拋卻軍事操練的壓力。

那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記憶。雖然結構主義人類學大師在《憂鬱的熱帶》劈頭第一句話就是:「我討厭旅行,我恨探險家。」但諷刺的是,本書卻獲得1956年金筆協會的旅遊文學獎。李維史陀以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完成此書,主體是1935至39年在巴西生活、旅行與田野調查的點滴。李維史陀在南美洲體驗到全然不同於歐洲的熱帶感受,這番經歷也讓他打下了寫作畫時代的《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奠定結構主義名聲的《野性的思維》,以及四卷《神話學》的基礎。

如同李維史陀在書中提到:「這本書的每一頁都應該可以說是題獻給他的……因為盧梭他教導我們,把所有社會組織都拆散以後,我們仍然可以發現能讓我們拿來建造一個新的組織形式的各項原則。」在我看來,這不但是將結構主義的構想回推到盧梭,也立刻意識到本書的敘事風格其實更接近盧梭的《懺悔錄》。

那是一種對現實不滿、對人類學在法國受到冷落的鬱卒嘔吐物,畢竟李維史陀連續於1949、1950年申請進入法蘭西學院都被拒。連他自己也表示:「如果當年能申請到任何一所大學找到教職,這本書是永遠不敢動筆的。」

因此,一種抒發的意味大於學術的論證,早年學界的交往關係、對巴西城市的觀察、孟加拉達卡的旅行回憶、藝術人類學的分析、印地安人的埋葬習俗、亞馬遜河的奇怪食物、對伊斯蘭教的觀察、緬甸佛寺之旅、舞台劇本的大綱、人類學前途的反省等雜筆盤根錯節,就像是濃密雨林般讓讀者喘不過氣來。也由於本書迴異於一般民族誌的學術寫法,使得它一出版就大受歡迎,費加洛報、世界報等都給予好評。法國文學界最高桂冠的龔固爾獎甚至因沒能將獎項頒給《憂鬱的熱帶》(原因是它不是小說),而深表遺憾,還寫了封致歉信給李維史陀。

不過李維史陀能自由來去旅行,並在巴西的聖保羅大學教書,若非靠當地親法的上層階級支持,希望能藉此維繫與法國的關係,熱帶之行勢必困難重重。人類學家能順利下到田野,背後也牽涉到國家權力的運作。年輕學者當年充滿熱情懷抱,如今也需面臨後殖民主義的檢驗,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李維史陀若地下有之,對此應能欣然接受。

奇怪的是,十幾年後再度閱讀這本書,我卻意外地想起吳憶樺小弟弟。其實巴西有很多台灣移民——在那憂鬱的熱帶——只是不知他們是否身處憂鬱當中!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