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從高美館展覽 反思北美館爭議

2012/12/03 06:00

藝術圈的在地抵抗/「在地抵抗陣線」展區,中間為吳瑪悧作品碎紙堆疊成〈文學的零點〉;右後方則是吳瑪悧、李銘盛、侯俊明等人台灣檔案室的檔案文件。呈現1980年代台灣藝術發展過程中,視覺、劇場、行為、影像等跨領域藝術創作,與社會脈動激烈的共振。(文圖/記者凌美雪)

一個藝術抗爭的現世對照

記者凌美雪/高雄報導

當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有外國藝術家一事,正在藝術圈掀起沸沸揚揚的爭論,主辦單位北美館雙年展辦公室成為眾矢之的。不禁讓人聯想起現正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的「當空間成為事件」特展,一個以1980年代的台灣藝術家作品為基礎策畫的展覽,如今看來像是一面歷史的鏡子,顯得別具意義!

回應現實 為藝術寫史

正巧,北美館就是1983年成立。該展覽策展人王品驊在策展論述中提到,1984與1985年,位於地下室的春之藝廊分別展出了被當時媒體稱之為「空間革命」、「空間核爆」的2次空間實驗展,引起廣大迴響,北美館就在1985年8月以之為典範,舉辦「色彩與造型——前衛.裝置.空間」特展,然而,在佈展過程中,卻發生代館長蘇瑞屏批評參展藝術家張建富、徐揚聰、陳介人(陳界仁)等人,甚至用腳踢毀損作品之訴訟事件。於是,到了1986年4月,以「息壤」為名的「反體制」、「反美術館」空間的展覽,開始在東區空公寓中展出。

回顧當年美術圈種種「壯舉」,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來自1970年代戒嚴下的台灣封閉時空,造成許多藝術家以各種方式選擇離開台灣,直到解嚴後,這一群在海外的藝術家陸續返台,也成為台灣藝術圈最主要的一股西方思潮,這股思潮提供了更多開放的思想,也在另一方面逐漸激起台灣藝術家對於主體意識與身分認同的焦慮,甚至影響了日後在1990年代台灣開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後,策展方向的的潛在思考。

閱覽一個世代 重要藝術家作品

該展覽藉由媒體研究的基礎,回溯歷史軌跡,「試圖重現1980年代初期到中期藝術急遽的在西方影響下發展、在1987解嚴前後藝術與社會激烈共振的集體現象。」以1980年代曾經發生的展覽、劇場、電影、紀錄片與地方運動等在地脈絡探究,呈現該年代重要的跨領域視野及藝術與社會的互動,並以歷史事件的文件檔案作為回訪該年代的路徑。

全展分為「藝術介入社會」、「性別影像空間」、「被遺忘的人」、「在地抵抗陣線」四個主題脈絡,不僅試圖重建了當年的作品展現樣貌,甚至有如賴純純的作品,展出的就是當年的原作。

展出作品的藝術家林壽宇、莊普、賴純純、胡坤榮、張永村、葉竹盛、程延平、陳幸婉、裴在美; 楊德昌、黃玉珊、簡扶育、楊祖珺、李昂、李幼鸚鵡鵪鶉; 莫那能、關曉榮、侯聰慧、潘小俠、劉振祥;綠色小組:王智章、李三沖、傅島、林信誼;息壤:陳界仁、高重黎、林鉅;行動劇場:王墨林;台灣檔案室:吳瑪悧、李銘盛、侯俊明;現代畫學會:李俊賢;南台灣新風格:顏頂生;台北畫派:楊茂林、吳天章、盧怡仲、楊智富;及洪素珍、侯孝賢、簡偉斯等。

展出的多數藝術家在今天都已是獨當一面,也有人已病故,但當年他們的創作都成為台灣當代藝術重要的過程。高美館館長謝佩霓說,有一些珍貴的作品是當年無法展出的。藝術家李俊賢則認為,「這幾年來台灣較少提出這樣的議題,現在的展覽我覺得較虛,…簡單講是沒有面對現實。」李俊賢說,「在台灣現在的美術環境,有人願意提出面對現實的展覽,都是很難得的。」

爭取藝術詮釋權 空間成為事件

呈現台灣1980年代藝術思潮的「當空間成為事件」,大部分發生的事多在台北,同樣發生藝術空間詮釋權爭議的地點,也是台北市立美術館,然而,這個展覽如今在南台灣呈現也不遺憾,沒有人規定該是北美館、國美館或高美館來回頭審視或檢驗台灣的藝術發展,但做過的事總是會留下紀錄,也將得到該獲得的評價。

順帶一提,高美館為此展辦了一個座談會,北美館館長黃海鳴是主持人。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