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林幸謙的「自我」幻化 ──讀《五四詩刻》

2013/02/03 06:00

◎陳義芝

《五四詩刻》顯示詩人林幸謙(1963-)的文化意識、文學譜系。這部詩集刻繪魯迅、沈從文、郁達夫、張愛玲、林徽音、徐志摩、蕭紅、丁玲、錢鍾書、巴金、老舍、茅盾……等民國作家的身世、人格,集中構思、多面鑑照,情感深邃,同時成為林幸謙「自我」幻化的典型,與其鬱抑危悚、風華濃烈的散文創作一樣,展現了熾熱的生命氣質。

楚辭《九章.橘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林幸謙生於馬來西亞森美蘭州芙蓉鎮,為移民第三代,出生的「南國」不是受命的根土,深固難徙的根土在祖籍地福建;祖先為謀生計而遷徙海外,鮭魚溯源才是他的「壹志」。他說,「拓荒人把熱帶處女林闢成大花園、膠林和街道的心酸心事,沒有人曉得」,「祖邦成了異邦,他鄉成了家鄉」,懷著現代屈原的孤寂落寞,其文化鄉愁之厚重、追尋身世之急切,沒有第二個人能與之相較,這是青年林幸謙的掙扎省思,以其散文集《狂歡與破碎》為代表。

「自我放逐的鄉愁,被我設置在民族整體的精神活動中,形成靈魂的一種特質。」林幸謙說。

在詩創作上,他引用民國作家的話語,擷取文人交遊的斷片,考察文化的核心價值,塑造中年林幸謙最主要的創作意識,而其代表作則為《五四詩刻》。

新世紀在我的狂人日記中滋長/租借的胡同爬滿病者/………/病情把我變成一種烏鴉/或一隻憂傷的白象/同時又是一文不值的狗

──〈新文學導師的厭世病歷表〉

借魯迅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詩行間隱寓著憂憤。林幸謙僑居海外,落足之地遠離中國大陸,備嘗當地人排華之苦楚,「租界」之感更勝於1930年代列強分食的中國沿海城市。魯迅的肺病,到了林幸謙身上,變成生命承擔、試煉,使他成為一士諤諤的烏鴉,回向人間行願的坐騎。他遙想魯迅逝世於上海的情景,感歎道:

有人未曾辦理遺忘的手續就匆匆離去/丟下的人文典範/像一冊任人扭曲的墨水圖卷

──〈魯迅筆下的寂寞人文〉

至於對蕭紅的詩刻,可以〈商市街──蕭紅的生死場〉一詩為例:

第二天,我的情人出去了/他在報上刊登廣告招生授課/一個患肺病的男人在房裡等他/說要學武術強身/我陪坐在房裡/等那時候還是我的情人的人回來/等一處永遠無法抵達的地方/從這一天起/我並不知道是哪種病毒/開始在我體內生長

抒情與敘事的結合,正是《五四詩刻》的書寫模式。熟悉五四作家的讀者當知1932年蕭紅與蕭軍同居,到1938年才分手。詩中的敘事聲音出自蕭紅,「那時候還是我的情人」指蕭軍。1934年「患肺病的男人」魯迅首次接見二蕭;1940年蕭紅也染了肺結核,1942年不治。

《五四詩刻》所描繪的作家圖象或生命情節,是透過詩人主觀的感情抉發、事理判斷而表現,多元交織的傾訴匯聚通一,不只為林幸謙一人的人情體會,而是許多人經驗共鳴的集合,從而產生了創造性轉移,將讀者心神帶向普遍的人生境遇,恍如隔世,卻似夜空迴盪的風聲,也像星河間掩映的隱語出沒。

林幸謙二十六歲離開馬來西亞負笈台灣,攻讀中文碩士,三十歲轉往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三十四歲時,香港從英國殖民地回歸為中國特區;嗣後他取得博士學位也從學生身分轉成大學教授。論其身世的漂流、心靈的追尋、文學書寫的想像力及藝術性,與當代華文創作者對照,無疑地風格獨特,旗幟鮮明。●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