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北師大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登場

2014/02/25 06:00

「造音翻土」創造一個跨界的聲音藝術展覽。(北師美術館/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北師美術館(MoNTUE)成立以來首度由外部策展團隊策畫的展覽初登場,〈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與立方計劃空間聯合主辦,先在北師美術館展出,6月移師高雄市立美術館,兩館展出內容將分別增錄北、南兩地的在地元素。

1966年,許常惠、史惟亮發起民歌採集運動提問,「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1976年,李雙澤於演唱會中公開質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解嚴之後,各種聲音四起,被總稱為「噪音運動」;2000年前後,關注台灣聲響實驗的創作者,跨媒材、跨領域琢磨出更多元的「聲音藝術」……。

什麼是台灣的聲音呢?歷來都有藝術家提問,不僅是音樂家,還包括視覺藝術創作者、觀念藝術創作者,基於對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關注,戰後台灣藝術家從「本土」出發,經由各種形式採集並創造了屬於台灣的聲音。

研究及策畫團隊以一年的田野研究與史料收集、準備,推出了這個結合唱片、海報、傳單、紀錄片等文件與藝術創作的展覽,呈現並探索戰後台灣聲響文化運動的脈絡。

展覽以1997年水晶唱片(現已結束營業)所發行的專輯《浪來了:傾聽‧台灣的話》為議題展開,專輯於花蓮吉安鄉錄製了47分鐘海浪拍岸聲,這聲音經錄製後發行,標以「台灣的話」,具有某種特定政治意涵的宣示,因此被視為一種「造音」的過程。

台灣戰後歷經戒嚴時期的禁歌管制、美國熱門音樂、追尋自己音樂的「民歌採集運動」與「民歌運動」,到解嚴後的地下音樂場景、噪音運動和實驗聲音創作等等聲響文化運動,沿著歷史脈絡,由社會土壤裡重新翻、掘、找,以系譜學的方法爬梳聲響「本土化」的軌跡,因此稱為「造音翻土」。

展覽同時邀請了15組聲響、視覺創作者,以藝術創作延伸與拓展展覽的思索面向,企圖提出一種「聆聽與解釋台灣聲音的態度」。展期至4月20日。

展覽期間另有相關講座,分別是3月1日,黃國超主講「山地情歌卡拉OK:山地黑膠唱片流行二三事」;3月22日, 張又升講「向列寧學習:文創時代的藝文團體自我組織」;3月29日, 《如果耳朵有開關》紀錄片放映與映後講座。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