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索夫斯基談國家暴力

2014/04/02 06:00

◎王丹

最近大家都在談論國家暴力,我認為要理解國家暴力的影響,首先就要認識到暴力對於社會的影響在哪裡,才能夠體會到為什麼我們那麼重視國家暴力這個問題。關於暴力,我向大家推薦一本書:《暴力十二章》,作者是渥夫剛.索夫斯基(Wolfgang Sofsky,1952-)(邱慈貞譯,玉山社出版,2006)。

作者首先針對革命與暴力的關係指出,往往是那些自認為理性的力量,比較不能容忍不同的聲音,而暴力,就是他們整合社會的工具。他說:「革命的恐怖統治會在道德、理性或公平的象徵意義下發生;現代極權主義宣傳廣義的社會或種族上的同類,絕對的夢想產生絕對的暴力……信仰經常為了追求實現預言,透過暴力證實了自己的影響力,但是它並不以向世界宣告而滿足,它想要把世界按照自己的面貌重新塑造,它要讓全世界臣服在自己的腳下。只要還有人不按照自己的信仰的規定,敢跟別人的想法不同,跟別人的行為不同,那麼這樣的計畫通常需要靠十字架,靠大屠殺來完成。」(P.280)

而這樣的國家暴力,往往會得到部分人的響應,使得暴力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暴力的主人雖然只是少數,然而想當幫手的人其實更多……對圍觀的群眾來說,施暴者的形象實在太巨大了。」(P.79)而這些人為什麼會響應暴力呢?這就涉及到群體心理學的角度可以看到的問題,國家暴力能夠存在,一方面是因為國家暴力有天生的群眾基礎,或者說人性的內部有欣賞暴力的惡的基因;另一方面,國家暴力的反覆實施,也可以進一步強化民眾對於國家暴力的恐懼乃至認同。既然無法抵抗國家暴力,有些人就轉而推崇和服從國家暴力,這也是一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表現。

對此,作者給我們進行了精采的分析。他說:「群眾都在尋求一種『身體上的親近』──一種集體的擁擠緊密感。雖然互相不認識,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別人的存在。每個人都想跟別人一樣,跟其他全部的人一樣。人類與他人保持距離的習慣,在這個時候突然被破壞,大家緊貼在一起,變成一種莫名的親密感,社會結構中彼此區隔的角色和階級,領域,財產和命運,已經在群眾中消失。這種親密從個人的存在壓力(社會壓力)對個人的壓迫和恐懼中解脫出來。群眾之間的差異被弭平了,同時也減輕個人的罪惡和羞恥感。這時候人人都是一樣的。別人跟他本人一樣,與自己同樣貼近。」(P.147)正是在這樣的放棄獨立個人的過程中,人對於責任的承擔也減輕了,而一些負面的相互作用也得以呈現。「群體心理學與暴力的關係中,相互的鼓勵機制是激起集體暴力的重要原因,同伴間互相示範,他們能做的事,可以做的事,想到要做的事。」(P.239)

最後,作者告訴我們國家暴力對於統治者來說為什麼那麼重要。他指出:「暴力會讓受攻擊者的內心產生以下的反應:恐懼和傷痛,絕望和孤寂,所造成的傷害不僅足以消滅整個人變形的軀體,連帶也會動搖這個人在世界上存在的價值。他只能無助地任由暴力擺布。暴力攻擊他的心靈深處,然後全面地,徹底地征服他。」(P.90)

威權統治者喜歡倚賴國家暴力,目的就是從內心深處摧毀個人面對國家的抵抗的可能性。保持這樣的可能性,不被它摧毀,就是我們面對國家暴力應有的態度。●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