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陳一諮和中國的80年代

2014/04/23 06:00

◎王丹

流亡海外的原趙紫陽智囊陳一諮先生的去世,讓我們有機會再次看到中國曾經經歷過的一個特殊的時代:1980年代。而陳一諮一生最輝煌的成就,也是在這個時代寫就的。有些人,跟自己的時代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提到這個人,就不能不提到那個時代,陳一諮就是這樣的人。

1980年代是一個關鍵的時代。這十年,既可以看做是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的啟動期,又可以看做是震驚中外,導致中國發展完全走上另外一條不同道路的「六四」事件的鋪墊。具體來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起步階段,在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就產生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包括腐敗的機制化,以及貧富差距等等,這些矛盾在改革開始大約十年之後,逐漸暴露和清晰起來,反映在社會輿論上就是「官倒」和知識分子待遇低下等問題。這些問題在輿論上的呈現,到了1988年到達頂峰,終於在1989年引發了人民的普遍不滿。

同時,1989年爆發全國規模的社會抗議,我們認為,這不是偶然的歷史事件,而是十幾年中國社會轉型,逐漸積累出來的結果。而這個積累的過程,在80年代後期的社會各個領域的動態發展中也得以集中體現。例如,當時的文學、電影、美術,也都顯示出各自不同的脈絡,和80年代初的情況,有點不一樣了。高等院校,基本上是教育界和學生的狀況;思想界,是和社會政治互動比較密切的領域。這兩者之外,學術界的情況其實也有一定獨立性。這些發展與變化,折射出了中國社會轉型的深層次問題。

陳一諮先生做為貫穿整個80年代的改革開放歷程的參與者和實踐者之一,去年5月在香港推出的《陳一諮回憶錄》,就可以當做是回顧這一段歷史的重要見證。

關於陳一諮先生對80年代的農村承包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及1989年後期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度參與和貢獻,已經廣為外人所知,我只是舉出我在閱讀本書中的一個小小的收穫,來旁證一下這本書在歷史書寫中的重要意義。

討論到中國的改革,起步階段的動機,改革得以展開的機制,以及社會和政治的環境,是不能迴避的。如果我們對比80年代的改革,和今天的所謂「改革」,在以上所述的元素上都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特色。那就是,80年代的改革,是在官方和民間社會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識基礎上展開的,類似陳一諮先生發起的「發展組」這樣的推動改革的力量,既可以看做是官方的智囊機構,同時其聯繫的成員也遍布民間。換句話說,80年代的改革,民間對政府是有一定的信任度的。而陳一諮先生扮演的角色,就類似與當局與民間之間的溝通管道。沒有這樣的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基本信任,改革的前景是黯淡的,甚至是危險的。

現在,這樣的時代過去了,類似陳一諮先生這樣的人物也少見了,中國的改革,已經完全走上了另一條不歸路。●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