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在道德的前面是倫理

2014/12/24 06:00

◎王丹

在我平時經常給學生開的書單中,少不了一本瑪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1939-)的《正派社會》。這是一本倫理學著作,提出正派社會的第一原則,不是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第二原則是以他人的羞辱為羞辱。我會希望我的學生們多看一些倫理學的書,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大家動不動就把道德問題放在一個崇高的地位,每個人隨時都可以以道德的捍衛者自居,好像每個人都真的很了解道德的本質是什麼一樣。其實,這個社會更基本的東西,應當是倫理,道德是建立在倫理的基礎上的。如果說,道德是思想建設層面上的東西的話,那麼倫理,就是一些規範和制度層面的精神建設。可惜的是,我們今天的社會,倫理學已經不是顯學,往往被人們所忽略。

如果有讀者願意循著歷史的脈絡回顧倫理學的發展的話,我在這裡要介紹另外一位倫理學家,他同時也是神學家。

雷茵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1892-1971)被認為是本世紀美國最傑出的基督教神學家。從2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他幾乎參與了美國歷次的政治活動,建立或參加了至少一百多個組織。尼布爾的一生扮演了三種角色:布道者、社會活動家和學者。他反對美國參加朝鮮戰爭,抵制越戰,但是堅決支持從意識形態的滲透和軍事、經濟實力的增長兩方面來遏制蘇聯,並積極主張發展核武,在核武的保護傘下小心翼翼地維持國際局勢的微妙平衡,耐心等待和平力量最終戰勝戰爭因素。有人評價尼布爾是對美國冷戰哲學做出主要貢獻的系統思想家。

尼布爾最重要的思想,是告訴我們,歷史中沒有純粹的善也沒有純粹的惡,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必須在較大的惡和較小的惡之間做出選擇,「唯有善的意志才是本質上的善,但只要善的意志表現在特定的行為上,那就必須決定正確的動機是否已經選擇了為達到目的而採取的正確的手段。」這聽起來比較符合我們日常對政治的認識,但是其實,也同樣適用於我們對自己個人發展的思考上。他用神學的角度,討論的其實是人性的問題,這是尼布爾最吸引人之處。他沒有用喧囂的神學理論給人類的思考設立一個門檻,相反,他把神學思想當做一種工具,引導人們面對自己的人性,用非信仰的語言表達信仰的觀點。

倫理學的意義在於,有的時候它是一種方法論,教會我們如何面對世界,如何進行選擇,依據那些原則確定我們與社會和他人的關係。所以,這是一門很實用的學問。我對道德一向充滿質疑,是因為道德經常被拿來約束群體和他人,這裡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誰是道德的制定者?誰有權力為社會制定道德的標準?但是倫理是處於個人的思考,是每個人面對自己的時候給自己制定的戒律,這裡沒有強迫性,更多的是倚靠自我的反省。大家都知道,自己通過反省建立起來的規則,較之被人強加給自己的規則,對個人的約束力更為強大。

也許,在討論道德之前,我們都應當先來思考一下倫理的問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