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資訊到知識之間的距離

2006/08/02 06:00

〈洛杉磯傳真〉◎王丹

致年輕一代的一封信

這樣的標題也許會讓人「呸」我一聲,尤其是那些50歲以上的人,他們會說:「你?憑你的年紀也要給『年輕一代』寫信?!」我今年37歲,但是我必須老實承認,我真的覺得跟現在30歲以下的一代有了不淺的代溝。

事情是這樣的:不久前我看到一位大學生的文章,說以前的教授要求學生勤做筆記,於是一天一個學生背了一麻袋的筆記來見教授。這個學生後來成了他們系的頂樑柱。這名作者──一個年輕的大學生──有點不以為然,他引用班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中的說法,高度肯定在機械複製時代,藝術從神聖的祭壇上被拖了下來,然後大量的生產。他說:「同樣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比老教授更快更多地接受資訊,能夠大量地生產學術作品。」這個道理我不僅懂,而且有切身的體會。我外甥住我這裡的時候,為了避免讓他玩太多的電腦,我給了他一本書,讓他幫我打字存到電腦裡,並很阿莎力地答應打一頁字給一美元。我心想,就算你不吃不喝,一天又能打幾頁呢?就當我花錢辦教育吧。上午宣布開工,他下午就宣布工程結束。我檢查,還真是全部都打完了,二百四十多頁啊!怎麼可能!老羞成怒之下我大力拍桌訊問,他才交待是上網搜索到了那本書,然後整個複製下來了。天!我只好悻悻地掏了240美元,無語問蒼天!「同樣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比老教授更快更多地接受資訊,能夠大量地生產學術作品。」這樣的觀點應當在年輕一代中相當普遍吧?可這是我萬萬不能苟同的。且不說接受到大量資訊,是不是真的就意味著可以生產出學術作品或者文化作品?更大的問題在於:資訊就是知識嗎?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有個也許激進的想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是會變得愈來愈笨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資訊其實並不是知識,它只能說是知識的原料而已。在資訊與知識之間有著很深的鴻溝,而能夠從資訊變成知識的橋樑就是思考。只有通過思考,原料才能加工成產品,資訊才能變成知識。可是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忙於應付大量的資訊,哪裡還有時間去思考呢?沒有了思考,我們只剩下資訊。結果就是,也許我們博學,但是我們沒有觀點;也許我們聰明,但是我們沒有智慧。

資訊其實是一柄雙刃劍,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為數量與品質往往並不是比翼齊飛的。

資訊愈多,風險就愈大,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可能把自己淹沒在資訊的海洋裡面,而且,資訊愈多,我們愈有可能無所適從。打開養生指南看看,你就知道資訊是如何毀滅一個人的智力的了:那上面一會說多吃蔬菜少吃肉最健康,一會又說百無禁忌長命百歲;今天講晚上7點以後最好不吃東西,明天說只要感覺餓了就不要委屈肚子,每一個理論都有一堆道理,而且每個道理聽起來也都挺有道理的,這樣的資訊看多了,你會覺得更明白道理嗎?所以,資訊不能簡單地複製,應當咀嚼,而且要自己去實踐,這樣才能轉化為知識。只是因為可以看到的東西多就以為自己更厲害,充其量就是我外甥的水準,只能欺負欺負我而已。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