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影像的追尋》改版重出

2015/10/27 06:00

攝影家張照堂。(記者潘少棠攝)

〔記者楊明怡/台北報導〕介紹33位本土攝影師的《影像的追尋》,由攝影家張照堂撰寫,初版發行於1988年,近30年後,這套分上、下兩冊的攝影集在市面上幾乎絕跡,直到日前,遠足文化將它以圖文書的形式改版重出。

1986年,張照堂開始為《光華》雜誌寫專欄,尋訪包括鄧南光、林壽鎰、張才等活躍於40至60年代的台灣前輩攝影師或後人,他回憶,當年資訊蒐集不若今日容易,許多攝影師都因為採訪首次見面,有些本人已故逝,如鄧南光,就只能訪問到後人。

張照堂說,台灣攝影的寫實風貌,早期在沙龍獨大的包袱及文化資訊、社會條件的隔離下,有許多難言的困頓,很多相片如勞苦大眾、酒家,甚至野柳海邊,拍攝當時都不能公開。

書中介紹的劉安明,就曾拍過一個鄉下孩童拿著破碗在街上吃飯。相片展覽時,有人檢舉這張相片「暴露人民的窮苦」,展覽的單位就把相片撤下來。張照堂轉述,「氣到他再也不想參加比賽。」

當年許多相片流露出對「人」的關心,張照堂認為,這不只跟攝影師有關,和被拍的人也有關係,「現在的人比較沒有那種質樸的氣息」;另外,攝影愈來愈輕易、簡便,「似乎也讓人比較不懂得珍惜。」

張照堂也提到,原本居住於高雄的蔡高明、板橋的廖心銘、花蓮的許安定,直到出書前都無法聯絡到本人或家屬,希望透過報導,能告訴他們《影像的追尋》重新出版的消息,並得知他們的近況。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