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曾宇謙推音樂人才庫:好的政策不因議論廢止

2015/11/16 06:00

曾宇謙將與國際古典天團慕尼黑愛樂以及指揮巨擘葛濟夫同台演出。(牛耳藝術/提供)

記者楊媛婷/專訪

小提琴家曾宇謙認為過去的「音樂人才庫」政策為台灣培育出許多優秀並具國際競爭力的音樂家。(記者宋志雄攝)

今年7月贏得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賽銀牌(金牌從缺)的小提琴家曾宇謙,即將於本週四、五與指揮巨擘葛濟夫及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同台演出。對於台灣古典音樂人才的培育政策,年僅21歲的他極推崇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所主導的「音樂人才庫」,也感歎許多新秀拿到國際大獎肯定後回國,並未感受到政府的實質鼓勵。

「過去的音樂人才庫政策走菁英路線,將資源集中在幾位有潛力的音樂學子身上,但後來制度被抨擊甄選不公,便立即改弦易張,採取普及式政策。」曾宇謙談到音樂人才庫的改變,口氣掩不住地感慨,他表示該政策著力於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菁英,施行方式如補助優秀青年音樂家出國比賽等,確實有助於提升競爭力,後來因受抨擊、補助被廢止,許多優秀的青年音樂家只能各顯神通,尋求民間贊助,「如果是甄選方式有爭議,應該改革的是甄選方式,而非移除一個好的政策。」

南韓青年音樂家近年橫掃諸多國際級音樂大獎,如拿到伊莉莎白女王小提琴賽首獎的林智英,還有剛從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奪冠的趙成珍,「南韓音樂班不似台灣氾濫,該國採取的方式就是將資源集中在同一處」,曾宇謙指出台灣非常在意表面上的公平,但常忽略每個學習音樂的人資質天賦本來就會不同,「吃大鍋飯的結果就是很難出現有國際競爭力的音樂家」。

「很多人都說柴可夫斯基比賽宛若音樂界的奧運,但參加賽事拿到成績回國,政府卻沒有給予實質的肯定。」曾宇謙坦言國內文化界非常弱勢,也建議未來政府不妨循體育界拿到國際大獎便給予獎金的模式,讓拿到國際大獎的音樂家或藝術家們也能受到實質的獎勵。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