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威尼斯雙年展 以台灣之名期待更多努力 文化強權裡小國拼搏

2006/10/16 06:00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1895年,「威尼斯雙年展」首辦,標榜著「象徵與反映無國籍區分之現代精神之最高活動」,百年來成為全球藝壇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藝術展覽;1995年,台灣當代藝術首次在威尼斯雙年展以「台灣館」現身,十餘年來造就多位名聲響國際的台灣藝術家。

但是,一如在網路發達的年代裡,威尼斯雙年展本身都難免遭受「存在效果」的質疑;在文化強權主導國際藝術發展趨勢的年代裡,「台灣館」在威尼斯雙年展的拼搏,除了得克服「政治打壓」的萬般艱難以外,是不是也有值得通盤檢視、改進之處?今天起,我們將一天一主題,為台灣參與威尼斯雙年展進行總體檢。

台灣參與威尼斯雙年展,最早可溯及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大會策展人邀請台灣藝術家李銘盛,參與主題展的創作。至今,台灣在威尼斯雙年展正式的參展紀錄,共有視覺藝術雙年展6次,建築雙年展至今則有5次。

多年來,國人在主辦單位的宣傳語言裡都知道,台灣每年都會為「台灣館」甄選策展人或參展案,卻不知道,原來「台灣館」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場域裡,連名字的出現都經歷過無數的爭議與妥協。

最早,台灣以「台灣館」名義參展,並未受到雙年展大會的干預,只是,「台灣館」從來不曾被大會列入「參展國家」之列,而是在所謂的「會外展」;到了1999年,雙年展大會更直接告訴台灣,可以參加會外展,但不可以用「台灣館」之名,因此,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參展目錄裡,「台灣館」改以參展主題為名。

是不是叫「台灣館」,最直接的差別是,無論我們的作品多麼優秀,都不可能參與最佳「國家館」競賽掄金獅。當我們極力為長期在殖民文化歷史背景下尋找主體論述的台灣,爭取發聲的機會時,不得不承認,「政治問題」並不曾因為是文化的場域而有不同。

由威尼斯雙年展大會近兩年為「中國館」預留軍火庫尾端的展覽用地來看,難免讓比「中國館」早一步參展的「台灣館」感到英雄氣短。但是,「台灣館」是不是應該以退出展覽表達抗議呢?這當然不是理性的做法。相反的,國人應該給歷年代表台灣參展的團隊拍拍手,為他們辛苦的拼搏給更多的鼓勵。

不過,「台灣館」位址是不是現階段最理想的選擇?多年來中央採取的定額補助有沒有必要調整為全額補助?主辦單位在經費的分配運用上是否合宜?策展與參展團隊的選擇,標準是什麼?在國際媒體曝光的策略上,有達到效果嗎?參展藝術家是否因此增加了在國際發聲的機會呢?除了鼓勵之外,這些都是代表台灣參展的單位,值得監督、檢討或改進的地方!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