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突破的藝術
第十九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紀錄
時間:2023年10月6日下午2時半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甘耀明、林俊頴、郭強生、張亦絢、黃美娥(名字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董柏廷 攝影:陳奕全
會議開始,基金會報告收件情形,本屆短篇小說獎共收到三百七十件來稿,由蔡昀臻、李桐豪;葉佳怡、黃崇凱;陳雪、連明偉等六位委員分三組進行初審,選出四十一篇進入複審,並得以每人一票,推薦心中值得進入決審的篇目。再由複審委員黃麗群、鍾文音、童偉格選出十五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委員公推郭強生為主席,五位評審針對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甘耀明:這是我第一次擔任此獎決審。讀到這批作品時有一點訝異:關於同志議題的作品占了一半以上。這是寫作風潮嗎?還是當創作者處理兩性議題時,慣用「同志」角色創造小說戲劇張力?我也發現,寫到青少年與校園,就會提到霸凌;這次也讀到吸毒議題的作品,題材特別。我的評審策略是,除了同志議題外,若題材特別,並試著深化內涵,分數會高一點。寫作是一種溝通方式,如何在作品跟讀者之間取得平衡,是創作者應該思考的部分。有些作品實驗性強,但透明度不高,無法有效傳達訊息,較為可惜。當然,沒有作品是十全十美的,若能留下更多印象或亮點,就會加分。
張亦絢:過去幾年我擔任過初、複審,同婚通過那一年的前後兩、三年,同志議題的寫作突然變得極少,甚至瀕臨消失,或許那時正處於某種「運動疲憊」狀態。今年同志題材的比例偏高,我自己的判斷是,異性戀寫到關於情愛的那部分,很多都想要走大眾通俗,不太留在純文學的範疇裡,同志情感反而還是會藉由純文學書寫出需求與欲望。過往還會讀到關於歷史,或社會觀察的作品,今年反而減少,但仍有一些新的東西產生。
林俊頴:我第一印象也覺得今年同志主題多了些,但無論題材如何,還是得回到小說創作本身評判。與先前相比,今年整體成績較遜色,這批作品中只有兩篇主題與社會議題相關,一是青農返鄉,寫父母親務農困境,另一則是與校園霸凌相關,其他都是非常個人的私密書寫,又可再細分兩類,一半很苦心經營戲劇性衝突、力求故事飽滿;另一半則是壓縮個人經驗的私密書寫,單寫一個執念,或一種狀態。寫得較好的,像是蛋殼或象牙上精密雕刻,將閱讀的樂趣保存。整體而言,我以三個成語概括:老生常談、小題大作、有病呻吟,某些甚至到了灑狗血與追求戲劇化衝突的程度。我很想了解這批作者對小說的認知跟養成是什麼?會不會是現在串流影音太泛濫,現代人編故事的能力跟手法,都從那邊獲得啟發所造成的現象呢?
黃美娥:我滿認同前面幾位評審的想法。首先,寫性跟身體的議題特別多,尤其在認識自我,或跟同性伴侶間的互動,中間經歷的焦慮與傷害過程,在這批作品中滿多見的。整體讀完後,我好奇今年投稿者的年齡層分布在哪呢?為何側重在這些議題上?我也滿認同剛才林俊頴所說,是不是因為年齡層偏年輕,所以找到的問題會都是青春的折射,或是探索性的出口?我的評選標準,跟甘耀明一樣,因為主題同質性高,因此書寫同志議題以外的作品,文字不見得出色,但在同屆參賽作品中,就較容易跳出來。再來是,霸凌的問題衍生出背後家庭問題等,也是書寫校園題材時常出現的。很多篇開始嘗試使用線上遊戲等術語及內容,與小說創作連結。較特別的該是,有人注意到藥物濫用跟毒品的議題,一個重要的文學獎,若集體出現這種現象,背後原因值得討論與思考。
郭強生:前幾年常常覺得筆法跟題材有點時光倒流,帶有六○、七○年代的鄉土感,甚至遺憾沒有勇於創新的作者出現,今年倒沒有這樣的感覺。另一個是,連續好多年我都開玩笑說,有些作品很像研究生拿到一點研究資料或看到一個特別事件,將沒有消化完全的資料拿來書寫,並且撐滿整個故事,看得我有點疲勞,但這次完全沒有。今年回到人跟生活,題材涉及中學校園、同志、性與霸凌等議題。我前幾年觀察到的現象是,現在創作者受影視作品影響非常深,討論度高的影視作品,會反映在當年的文學獎決審作品中。幾年前《通靈少女》、《孤味》,今年就是《黑暗榮耀》,不是什麼新鮮的主題,但韓劇中有一種「敢」,那種「敢」可能是對現在創作者的一大啟發。這次的同志作品也跟過往不一樣,「同志」變得符號化,成為營造某種戲劇效果的哏。我評審標準是,作者處理題材時,是否有深淺、難度之分,有些作品具有創意與實驗性,但探討的主題稀薄,處理得並不深重;有些題材較難處理,我就會看作者「敢不敢」,能否在有限篇幅裡真正做到舉重若輕,將問題的深度呈現出來。「敢」並不是寫得誇張,而是敢不敢處理一個較重的題材,並非僅如鉛筆素描,處理小品。
經評審協商,決議首輪每人不分名次,各圈選三篇,結果如下:
四票作品
〈B級品〉(甘耀明、林俊頴、郭強生、黃美娥)
三票作品
〈120 fps〉(林俊頴、張亦絢、黃美娥)
二票作品
〈火山〉(張亦絢、黃美娥)
〈安全戲水〉(甘耀明、張亦絢)
一票作品
〈皮膚底下的海灘〉(林俊頴)
〈黃娥〉(甘耀明)
〈UWU〉(郭強生)
〈聖水〉(郭強生)
○票作品
〈蜜蜂上的煙火〉、〈孔雀開屏〉、〈在梧棲港〉、〈水造的路徑〉、〈告別父親〉、〈無隱私的廁間〉、〈吊扇〉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一票以上作品進行討論。
一票作品
〈皮膚底下的海灘〉
林俊頴:這篇特色集中、文字能力強、設計精巧優雅,雖然故事成分相對稀少,但靠純熟技巧,完整敘述一個核心意念。是我近年看參賽小說中,覺得寫得好的,不妨將之視為作者透過小說表達從事裝置藝術或行為藝術的過程。作者對小說的認知有其純熟之處,很懂藝術的「無中生有」,也很有實驗精神。
郭強生:這篇讀起來好像長篇小說抽出來的一章,缺少前後脈絡,讓我邊讀邊疑惑。
張亦絢:我完全同意林俊頴老師說的每一點,我之所以沒投是我覺得作者對「聲調」似乎不那麼重視,可以試想,小說要用完全平淡的語氣、戲謔而稍具戲劇性,或是非常具操作性的語言呈現呢?這篇作品少了力道,有點可惜。
甘耀明:這是一篇主題關於行為藝術的作品,但這作者花太多精力描寫周邊環境,應該呈現更多人物的內在想法與情感,在這之間找出平衡點。
黃美娥:這篇給我的另一個思考點是,女性與職業之間的關係。身為刺青師的堂姊沒有得到家族認可、身為便利商店店員的主角也同樣沒有獲得認可,這是有意思的議題,但後面沒有寫得更多,有點可惜,只描述行為藝術展覽的策展細節,情節前後關聯性變得很薄弱。
〈黃娥〉
甘耀明:這篇讓我思考:劇場經驗如何融入小說?作者營造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空間感,網路上大家看不到彼此樣子,卻又互訴心聲。作者將女性的私密空間、性、身體、與情緒重新整合,雖然語言不太順暢,甚至有點雜蕪,但某些概念跟想法滿有意思的。
郭強生:可以在心理上多補充一些連結,或可透過身體細節把空間感處理得更流暢一些。
張亦絢:滿有想法的一篇,也確實是很有潛力的作者,讀得出來作者想要對抗某些男女角色既定分派的傳統想法,但可以發展得更深一些。
黃美娥:主要談女性的性,從女主角十二歲寫到二十歲與各種不同男性的互動關係經驗,讓我想起李昂〈花季〉,同樣是遇到不同的人和情景,發展出對性的想像。作者鋪了很多哏,但寫到後面有點混亂,尤其是打開箱子之後發現棒棒糖,應該還有故事,以致於無法讓人清楚掌握到她想表達的,不然精采度會更高。
林俊頴:主旨清楚,寫得很小品,而且充滿昆腔(米蘭.昆德拉),但整篇小說我讀不到關於「女性」主題更深一層的看法。
〈UWU〉
郭強生:相濡以沫的情感寫得不著痕跡,現今社會常打著「多元」口號,但其實流於樣板,這篇的兩個同性戀人很是跳脫。一個是得了嚴重憂鬱症的前籃球國手,另一個則為了照顧他從白領階級轉職成工地監工,小說更帶進一個非主流的同人地下文化──動物扮裝癖。社會上確實有很多無法完全進入主流世界的人,這篇是很本格派的短篇小說寫法。
林俊頴:這篇讓我想到有本小說叫《心是孤獨的獵手》,帶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受,但沒有讓我感到滿足的點是,既然題材如此特殊,能不能產生一個更深刻、更不一樣的化學變化,為讀者帶來更不一樣的體驗呢?
黃美娥;作者透過淡淡文字描寫互動與關懷,讀來產生一種溫暖感,特別是最後主角單純「躺在一起」互相依偎的畫面,真摯動人。我沒有選是因為小說的情節少了些,可以再多發展,讓情節豐富一點。
甘耀明:這是篇硬底子的同人誌小說,對生命狀態的不滿,投射到另一個想像的圖騰裡面,很寫實,但沒有讓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聖水〉
郭強生:其實我關心同志圈用藥問題很久。在要求同志要陽光正面之下,一半人強調不要用藥,一半人在找FUN。同志用藥問題非常泛濫,以往讀過的作品也寫用藥,但那是寫寂寞不被認同,哀怨、自憐,並沒有討論到用藥是一種病。或許有人會疑惑,需要寫到這麼露骨嗎?可是,為什麼要維持一個不戳破的表面呢?作者以第一人稱口吻書寫,沒有做出任何道德判斷,文字、技法、與故事都拿捏得很好。乍看離經叛道,但我希望文學也可以「跳」出來,shake it out,讓大家目瞪口呆一下。
張亦絢:因為第一輪只能選三篇,我私心想,若這篇沒有進入前五,我就要提它。主題上是同志用藥問題,有具體描寫,帶來震撼,但讀者較難以進入或理解的應該是「用藥」的部分。這一篇的主角對於自我的同志認同是很堅定不移的,哥哥跟親人都接受他。整篇寫得確實很好,很合乎比例原則,有些事寫多了便成為道德教訓,寫少了顯得輕佻,但作者掌握能力佳,抓住「用藥者中心」這點發揮,讓小說有層次,我很讚賞。
甘耀明:這篇故事梗概跟世界觀很逼真,有很多驚人的部分。但就小說論小說,用藥過程很細膩,可寫到人物互動時,就顯得卡卡的,吸毒吸到最後執迷不悟,該如何反省?我打上一個問號。這樣的題材,若用報導文學書寫,或許更有力道,選擇以小說處理,就更該利用小說的藝術呈現出不一樣的地方,這篇的印記還不夠。
郭強生:我看過一部紀錄片,提到許多藥物成癮者,是因為鎮定劑跟止痛劑的濫用造成的。許多人是在合法的用藥中成癮。這篇作品的結尾有點出這個諷刺之處。
黃美娥:這篇的議題特別,題目是「聖水」,「尿」成為關鍵點,內容寫到灑尿、排尿、驗尿。小說裡的「聖水」指涉多重意涵,從長頸鹿在交配前會喝對方的尿,同志者的尿液,到主角喝進去宮廟的「聖水」。然後,再帶到中間毒品用藥、同志情欲跟家庭親情的拉扯等等,經營得不錯。另外,作者刻意用很多台語語彙,可以感受用心之處。不過,我有一個疑問,用藥者的定期尿液檢驗,真的如此輕易可以掉包嗎?
林俊頴:這篇列在我的前五名,題材珍稀性占了很大分數。寫得飽滿、立體,且華麗,也有聰明的設計,在神、人、獸三個層次間來回,寫出主角就是要待在地獄的心境。從毒癮者眼光跟經驗輻射出去的視角,讓整篇小說完整,尤其寫到毒癮發作的狀態,確有可觀。但身為一位讀者,我還是有不滿足的地方,如甘耀明所說,是否還差那臨門一腳的印記?作者沉迷在自己創造的文字奇觀,迷途忘返,最後一記回馬槍,是主角不甩社會道德的姿態,有很強烈的反抗感。我想投他一票,但又不願意小說裡出現自我道德審判,提到宗教,自我審判感難免會跑出來。整篇鋪陳華麗,但對沒有任何藥物經驗的人如我,期待讀到更深層的東西。
張亦絢:另一個可以做為參考的是「酒癮」問題,通常成癮者就是對人際關係的焦慮感太高才會轉而藉某些東西轉移注意力,這也回應耀明剛才提到小說寫到人際互動時卡卡的感覺。一般人可以靠聊天紓解焦慮,但主角或許就是比較不擅長於此。另一個可能是,他不願意碰觸內心更深的部分,於是轉向投靠藥物或酒精,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他還沒有能力處理心中很深的傷口,所以我覺得這些都合情合理。
甘耀明:影集《絕命毒師》就有帶出人物的內心掙扎,但這篇小說沒有讓我看到內心掙扎,他想要拋出怎樣的思考給讀者呢?目前對我來說,太平板、太簡單了。
郭強生:這東西也許也反映出我們都在期待能有人透過文學給出這樣子遭遇的人一個答案,只是,這個討論才剛開始,對於小說閱讀上的不滿足我也可以想像。相對來說,在美國文學中,有很大一部分在處理酒癮問題,這或許呈現一種思考──一旦踏進用藥環境,人跟人之間會有環環相扣的控制性,成為另一種生物鏈模式。作品未必能給出答案解惑,我想,這也不是單一作品需要承擔的。
二票作品
〈火山〉
張亦絢: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最打動我的部分是,以隱喻及側寫的方式處理創傷,又讓我覺得非常準確。主角的母親因為創傷無法負擔母職,作者寫來既能讓讀者了解嚴重性,又不會掉入瑣碎、平板的描述。
黃美娥:這篇內容談「冰毒」與題目「火山」,形成對比。不太容易讀,小說從兒子的角度,敘述母親的生命歷程,運用迷幻筆法,呈現真實生命獻祭毒品的過程。一個重要關鍵在於,主述者是一個小孩,他的母親在一間醫院擔任護理師,照顧吸毒的勒戒患者,但她被病人性侵後的嚴重創傷,讓她也開始服食冰毒,最後導致家庭失序。作者有把幻覺與恍惚以及夢境描繪出來,真實的火山、虛構的火山,以及夢境中的火山在小說中交織,帶有浴火重生的意涵。這是我覺得十五篇裡面題材比較特別的一篇。
郭強生:幾乎所有必要「細節」都藉著象徵手法帶過,整篇讀完,沒辦法嘗試跟台灣的任何地點連結。就我所知,台灣毒品問題非常嚴重,這篇作品用一種破碎的手法談,但,小說背景是在什麼地方卻沒交代,母親怎麼那麼容易取得冰毒?被性侵以後,開始吸毒,還轉給醫院裡其他病人?這需要逃過多少檢驗、監視跟藥品控制?一個良家婦女最後竟成為毒后?中間的細節呢?
黃美娥:郭強生說得有道理,但小說需不需要負擔社會責任,這可以再討論。身為照顧病人的護士,卻被照顧過的病人性侵,最後轉調成清潔人員,我認為那種創傷跟痛苦很巨大,才演變成報復心理。回到小說本身,我倒不會覺得很模糊,儘管描述得不夠多,作者仍然有點明母親最後演變如此的原因,作者掌握到真實跟迷離之間的分際,把整部小說的氛圍看做是藥品作用的投射,用充滿「幻」的方式展現。
林俊頴:我的看法跟郭強生差不多。這篇是很文青式的操作,甚至會讓我覺得是憑著網路上搜尋來的資料就開始寫了,作者企圖用精神分裂、幻想、妄想等掩蓋對事實認知的單薄,把故事脈絡打得稀薄。寫精神分裂跟妄想,不等同於可以亂寫,我很認真算夢到底出現幾次,但統計到一半我就放棄了,每一頁起碼有兩個關於夢的書寫。高明的寫法,根本不需要提醒讀者正在做夢,小說的基本特權是虛構,但這種虛構不等同於高興怎麼寫就怎麼寫。
甘耀明:其實,在醫院工作要取得冰毒應該不會太難,只是這篇小說前半部很像隔了兩層毛玻璃在看,裡面用了「你、我、他」三個敘事觀點,「你、我」之間重疊度高,但「他」是誰,我反而打上問號。這是比較奇特的敘事觀點,一個吸毒犯在勒戒所寫回憶的過程,透過倒敘法描述主角如何投入小說創作,以及吸毒的過程。作者將真實與虛構鎔鑄在幻境裡,真真假假,彷彿鏡中倒影,而這倒影本身就高度扭曲,要如何找到切角,是一個挑戰。我想,如果創作者能站得更中間一點,在創作與讀者之間做一個好的溝通,實踐性跟成效就會出來,但我看不出作者想做的是什麼。雖然隱喻豐富,但在小說藝術上,無法說服我。
張亦絢:我簡單護衛這篇。我並不覺得作者需要真正了解毒品,他追尋的是「創傷的共通性」。
郭強生:小說不一定要寫到警察或法律介入,但時空感不能是飄的,這篇既不像發生在台灣,也不知道時間,還需要補充更多細節。
〈安全戲水〉
甘耀明:這篇是我的首獎。故事軸線很清楚,關注霸凌跟同志議題,幾個人物的互動也很乾淨,角色間的走位與關係也明確。主角陳勢安是一個非常憤怒的青少年,他的不滿來自阿嬤發現主角的父親是同志,情緒影響主角,導致他對父親沒有很大的認同。寫得最好的部分是,他在校時,從一個旁觀霸凌團體的角度,走進被霸凌者的角度,中間有很大的覺醒,當他問那位被霸凌的同志是否因身為同志而感到羞恥,是小說中最溫柔的一段。他終於看懂父親跟伴侶之間的感覺,是愛。整篇寫出一個人怎樣看待同志,進而理解的過程,處理得很到位。
張亦絢:這篇寫得很好,抓住同志、霸凌、親職跟情欲之間的糾結點,尤其質問被霸凌者是否對身為同志感到羞恥的部分,其中的作用複雜,一方面是要將被霸凌者跟霸凌者們隔開,另一方面也在處理他與父親之間的問題。最有意思的是,被霸凌的同志可以這麼坦然面對跟接受自己的身分,小說裡很難得有這麼正面且漂亮的對話。這篇小說真正提出的問題,是那些本身非同志,但夾纏在不同力量中,對同志議題感到害怕跟退縮的人的處境,技巧沉穩、細膩。
林俊頴:若要給前五名,這篇在我的考慮之列。對同志而言,現在台灣從政治到社會面向的形勢大好,我思考的點在於,為什麼還需要這篇小說呢?一個青少年要確認自己的性傾向,必然有他的掙扎、恐懼、徬徨等負面情緒,且當其父親是出櫃同志,他該如何面對呢?作者設計的兩難情節,也有高明之處,但閱讀時,我仍有點不安。我彷彿看到類似韓劇中,為了暴力而暴力的東西不斷跑出來,這是對比主角自己性傾向的猶豫,還是出於某種恐懼呢?
郭強生:這篇給我的感覺一如篇名「安全戲水」,作者走在一個安全的範圍之內,同志作品應該再尖銳一點,這種溫情式作品,我持保留態度。倘若同志整個情勢上看來走往更開闊的方向,這時更應該挑出問題。同志文學發展至今,如果能有一篇作品真的是在分析反同團體在社會上存在的原因、有沒有更複雜的層面,甚至挖到更深的東西,會是我比較期待看到的。這一篇寫得很好,但就是很「安全」。
黃美娥:整篇小說寫出某種成長過程的暴躁跟憤怒,中間穿插父親與伴侶教他學游泳的情節、主角由憤怒到理解。面對學校裡被霸凌的同志敢於公開的勇氣,讓主角體會到男男不可恥,這些部分都寫得巧妙。但我不太能catch到開頭跟中間幾次提到「水鬼」的意涵,跟作者想要表達的旨趣。
三票作品
〈120 fps〉
林俊頴:作者有很純熟的書寫能力,懂得如何設計小說,值得稱道的一點是,他營造出一個具有高度驚悚的效果。通過倒敘法說故事,文字細瑣,乍讀有點不耐煩,但讀到最後人物自陳的部分,就恍然大悟為何要這樣寫,作者模擬國中女生的聲腔毫不誇張,很平實,恰到好處。現代小孩對性跟身體的觀念早熟,但如何表現一位國中小女生的心智程度跟不上生理,他寫得很細膩。我佩服作者勇氣,把女性身體跟器官寫得直白,相信絕大部分讀者初讀會感到不舒服,這是一種寫小說的策略,有意挑戰讀者的包容度跟限度可以到哪?這篇有相當程度的好看性。
張亦絢:我也相當喜歡這一篇,不管是身體、青春期、性,或是女生的人際關係都在小說中呈現出來。現在可以讀到很多關於性的作品,但很少有能力寫到比較內裡的部分。這篇充滿細節,乍看瑣碎但是非常有實感。林俊頴剛剛提到,會使某些讀者感到不舒服的部分,我卻覺得作者有掌握到平衡,技巧平實,沒有賣弄。
黃美娥:若要列進前三名,我也推薦這篇。描述青春期女女之間曖昧情愫萌生以及之後如何開展,中間的設計跟邏輯都讓人可以接受,情節設計也看得出來作者很有意識關注「寫小說」這件事,仔細鋪排讓情節合理。其中有個有趣的安排,透過母親說要愛人如己,把國中女生處在校園跟家庭之間,面對同性情誼的互動帶出來,小說設計很老到,文字老練,各種層層疊疊,最後只是想說:一切都是你想太多了。我覺得,甚至可以延伸提醒,不要將女女之間的關係汙名化,答案其實很簡單。
郭強生:技巧各方面沒有什麼問題,但我還是會考慮主題難易度。日劇或日本動漫,很常見到這樣的女女題材,針對女性身體做文章的小說,近幾年也慢慢浮出檯面,幾乎成為一種趨勢,其他文學獎也有很多類似這種主題的參賽作品。這篇結構相對完整,但可以再留下讓人更印象深刻的力道。
甘耀明:這篇我給的分數不低,但因同志議題太多,就把我的名額給了〈安全戲水〉。這篇細節繽紛,細膩真實,沒進入我的前三名,是因有些部分較模糊。譬如,前面本來寫的是三人,為什麼其中一人突然被排斥?其次,三個人出場的走位有點混亂。而且,作者感覺想分段就分段,模糊了分段的意義。
四票作品
〈B級品〉
黃美娥:此篇文字素樸,但卻是十五篇小說裡很能拋出啟發思考的作品。呈現一個務農家庭,成員外移,當父親病得愈來愈重,兄弟倆之間誰要返鄉?以往求學時期,哥哥在校時成績較好,弟弟便被迫回家,但後來哥哥決定返鄉,卻不懂務農,這中間延伸出很有意思的思考:會讀書但不會務農的孩子,倘若遇到家變時怎麼辦?誰會是家庭的解救者?題目也有趣,「B級品」第一層意思,指長得不挺的百合竹;第二層,暗喻兄弟倆之於「家」的用處,怎樣才是有前途?第三層,在資本視野之下,究竟是掠奪農地蓋鐵房子者是B級品,還是原生於農地的人才是B級品呢?最後,將線上遊戲的術語帶進小說,透過遊戲選角,映襯兄弟在家庭中角色,整個情節都扣合在一起。有點可惜的是,結局戛然而止,應可再繼續發展、討論。
郭強生:筆法雖素,但扎實準確。近幾年短篇小說創作者大多議題取向或形式取向,忘記回到敘述本身,但這篇做得好。很久沒有讀到對白寫得這麼好的短篇小說了,簡單來回的對話,就切中人跟人之間的心理,讓對白有效發揮功能。整個小說的布局跟進展,也讓人意想不到,一開始以為要說兄弟之間的誤解,但一層層剝開後,發現原來哥哥背負著大家的期待,沒辦法跟家裡吐露自己的真實心情。這篇的轉折並不戲劇性,像水彩畫慢慢渲染,不疾不徐描繪出家族圖像,很有契訶夫〈櫻桃園〉的精神。
林俊頴:這篇確實是一篇社會寫實的本格派作品,共觸及三個層面:第一,台灣農村在世代交替下,人力短缺問題、第二,農地變工廠的土地正義問題、第三,農民被資本系統剝削的問題。這些都是大得不得了的議題,原本擔心作者在有限篇幅中,會蜻蜓點水帶過每個問題,所幸透過「B級品」帶出多重涵義,平實的文字穩扎穩打,將問題不著痕跡縫合起來,甚至能感覺到兄弟間相濡以沫的感情。唯一遺憾,為什麼最後一段要忍不住灑狗血呢?若停在靜止的畫面上,悲劇力量會更跳出來。
甘耀明:從小被視為A級品的哥哥,到外面的世界競爭才發現自己是B級品,這樣的隱喻不算太難懂,也將青農返鄉的掙扎講得很好,是一篇完整度很高的社會寫實小說。只是,仍有些部分沒法說服我:第一,對於農村的描述,應該再多一點田調,寫出更多真實的細節,讓小說更逼真;第二,哥哥跟弟弟好像太過相親相愛?在同一個家中生活,應該也會起爭執,或勾心鬥角?有些對話我讀起來甚至覺得滿刻意的。
張亦絢:主角是一名會打電動遊戲的青農,對這個時代的人而言,打電動是認識自我很重要的一環,這設定確實讓人眼睛一亮。中間寫到爸爸上網拍賣農具,也滿有實感,在我的五名之內,但「B級品」的比喻實在寫得太明白了,情節好像可以畫出格子,哪一個部分對上哪一個部分,都有很明顯的連結,描述鄉下種田的過程又流於刻板,是較不完美之處。
所有獲票作品討論完畢。評審針對八篇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最高5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B級品〉19分
(甘耀明4分、林俊頴4分、郭強生5分、張亦絢1分、黃美娥5分)
〈120 fps〉17分
(甘耀明3分、林俊頴5分、郭強生2分、張亦絢3分、黃美娥4分)
〈聖水〉15分
(甘耀明1分、林俊頴3分、郭強生4分、張亦絢5分、黃美娥2分)
〈安全戲水〉13分
(甘耀明5分、林俊頴2分、郭強生1分、張亦絢2分、黃美娥3分)
〈火山〉5分
(張亦絢4分、黃美娥1分)
〈UWU〉3分
(郭強生3分)
〈黃娥〉2分
(甘耀明2分)
〈皮膚底下的海灘〉1分
(林俊頴1分)
評審決議依分數高低,首獎頒給〈B級品〉,二獎為〈120 fps〉,三獎為〈聖水〉;〈安全戲水〉、〈火山〉並列佳作。會議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