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依汾 圖片提供/陳啟村
木雕國寶陳啟村從廟宇傳統神像雕刻入門,因閱讀《米開朗基羅》開啟另一扇人生之窗,逐漸步入現代藝術創作世界。在一甲子人生中,抱著感恩與堅持的心,透過藝術傳遞真善美信念。刀下人物線條灑脫、神韻與肢體語言豐富,超群技藝於2019年獲得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木雕」技藝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2020年更榮獲「國家工藝成就獎」。
結緣藝術 真心向學
1963年出生於台南鹿耳門,陳啟村是鹽工子弟,因父親公務員身分,只會講台灣話的陳啟村念了外省學校,上課彷彿鴨子聽雷的他,小學1年級時常被老師叫起來罰站,後來他學會在上課時振筆疾書,假裝認真筆記,實則在紙上塗鴉解悶。2年級時,母親看他把豬仔畫得栩栩如生,告訴父親後得到稱讚,讓他很有成就感。升上3年級後,教室公布欄都是以陳啟村的畫布置,也開啟他與藝術一生的緣分。
家境不佳 立志從事雕刻
小學5年級時,陳啟村的父親在過世前,曾告訴他家境不好,無法繼續供他念書,希望他去學一技之長,陳啟村回答:「想要學雕刻。」目前已是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傳統木雕課程教授的陳啟村回憶,當時自己還不知道要去哪裡學雕刻,後來這個當學徒的機會,原本是伯父談好要給他們家阿勇的,「但阿勇想升學所以放棄,正好由我代替他!」小學畢業當天下午,陳啟村立刻去找阿伯帶他去當學徒,阿伯已經忘記半年前答應他的事,但熬不過他的堅持,傍晚還是帶他坐公車,去台南市民權路2段,也就是現在「吳園藝文中心」對面的工作室。當時看到正在雕刻的師兄,身穿國小運動服、短褲與拖鞋的陳啟村,萌生「擇一事、執一生」想法,拿起桌上一小塊木屑放進嘴裡吞下去,立志這輩子要從事雕刻工作。
但事情似乎沒有想像中順利,打掃應對進退的學徒生涯,因為等不到新人來頂替,一路做到第3個年頭,始終沒有機會動刀實做的陳啟村,只能默默看著師兄如何在神像的臉及手上下刀,然後夜深人靜時,把今天看到的重點記錄下來,並在腦海中反覆模擬與想像用刀的手勢及轉刀的方式。
某天,陳啟村為了鹿耳門天后宮1尊4至5米高的大型泥塑,搬運了約2噸的泥土,替師傅將隔天的工作做好萬全準備。沒想到師傅沒去工地、不了解狀況,只覺得他準備太多材料、太浪費,就責備他。陳啟村委屈得暗自掉淚,心想師兄做了2年,月薪2千元,我做了3年才1千2百元,且連最基本的雕刻都沒做過,只剩1年就出師,自己卻什麼都還不會,放棄念頭油然而生。但業界規矩是身為學徒雖沒打契約,若沒學出師,這輩子就不能再做此行。想到自己承諾過父親要做雕刻且已吞下木屑立志;加上苦熬3年,剩1年就能出師,住家所在的村莊小,消息一向傳得快,「假若我沒學出師,回去故鄉人人知,假若我出師,工夫好壞沒人知!」為了爭口氣,不丟父母的臉,陳啟村決定咬牙再撐1年。後來師母察覺他的心思,拿一個粗坯刻好的土地公給他試做,完成後師母驚訝地表示:「平時沒看你在做,怎麼能刻成這樣!」溫柔的話語,讓陳啟村深受鼓舞。
貴人相助 雕工突飛猛進
出師後,陳啟村受邀至台南福州派雕刻最有名的「人樂軒」當粗坯師。當時民權路是台南的工藝街,人樂軒與他原本做學徒的店距離不遠,第2代掌門人三師傅看少年認真,想栽培他,唯一要求是進來前,先在外面租房子,傳授他雕刻技法,並答應支付他月薪1萬2千元(當時公務人員薪水約7千元)。陳啟村後來發現三師傅用心良苦,因為粗坯師是雕刻工作中難度最高的一環,要將木頭從無形轉化成有形,他的能力尚不足,因此三師傅須內外協調,一方面安撫內部的反對聲浪,另一方面補強他的技術,且自挑腰包供他薪水。
有自知之明的陳啟村加倍努力學習,3個月後三師傅告訴他,隔天早上8點來上班。此時陳啟村已是師傅身分,卻仍像學徒般努力,下班後的7點半至9點免費加班,把工作當做學習的這股毅力,讓他像海綿般,不斷吸收壯大,雕刻功力亦突飛猛進。
有一天,他無意間在抽屜中看到幾張黑白照片,發現清末、日治時期唐山師傅所刻的佛像雕工精美,精益求精的上進心,讓陳啟村展開了全台田野調查。陳啟村花2萬元買了1台Nikon相機,並向三師傅借了野狼125機車,利用大禮拜(當時是工作2週休1日)在台南竹溪寺、高雄旗津等地拍照。陳啟村笑說,為了要拍神像雕刻,需要脫下神明衣服,有幾次被發現,人家還以為他要偷金牌。7月份,他向店裡請假1週,騎機車一路北上,經過彰化八卦山、豐原媽祖廟、新竹獅頭山至基隆月眉山的靈泉禪寺,一睹福州名師林起鳳等諸位大師的精采作品。
美無國界 啟動善念循環
陳啟村認為,自己從東、西方大師作品中獲益良多,自己在當學徒時,台灣還沒有文化中心或美術館,社教館(今「吳園」)就是全省美展及書展地點,他會利用午休時間走過去對面欣賞。有回看到一小本《米開朗基羅》的書,驚為天人,立刻花錢買下。西方雕刻在人體結構比例、神情與衣著表現上的差異,在陳啟村心中埋下想學習的種子。
陳啟村在人樂軒工作2年後、當兵2年,退伍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學習現代美術。陳啟村從最基礎的素描開始,透過素描來掌握神情,這個習慣延續至今,下刀前仍習慣打素描草稿,幫助自己提早進入創作情境。
陳啟村認為一個人的成功,包含:個人努力、高人指點、貴人相助、小人監督。他的另一位貴人,便是不求回饋地培育藝術家的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30多年前,台灣並沒有傳統工藝獎項,陳啟村在1989年參加第1屆「奇美藝術獎」,成為美術類得主。那筆為期1年、每個月2萬元的獎金,讓剛成立工作室、辛苦經營的陳啟村得以度過創業初期的難關。這種有如人間菩薩的善心義舉,陳啟村感恩至今,也影響他在50歲後將獎金捐出,期望嘉惠他人,啟動善的循環。
在陳啟村眼中,美是無國界的,藝術成就足以跨越時空。他15歲時初識米開朗基羅,23歲時注意到羅丹,但朱銘、張大千與傳統派大師林福清、林起鳳等人,對他的影響亦不亞於這些歐洲大師,美不分東、西方,懂得欣賞別人,對藝術家而言亦是一種修為。
陳啟村小檔案
1963年出生於台南鹿耳門,在木雕領域專研近半世紀,1988年獲「台灣南美展」第1名,1989年獲第1屆「奇美藝術獎」,1999年獲第2屆「傳統工藝獎」2等獎,2014年成為台南市傳統藝術「木工藝」保存者,2019年獲得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工藝「木雕」技藝保存者,2020年獲頒「國家工藝成就獎」。